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十八大以來我國立法工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新聞新華網 2014年10月09日 20: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完善·引領·提質——十八大以來我國立法工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崔清新)立法活動是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立法工作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大局。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新時期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到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從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到黨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推進科學立法……在黨和國家重要政治活動的時間軸上,清晰標注着我國立法工作的一個個刻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就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提高立法質量等提出一系列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我國立法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站在新的起點上

  我國古代思想家韓非把法律比作“禦悍馬”之“轡策”,能“興功懼暴,定分止爭”。

  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經過數十年的不懈探索,中國共産黨領導億萬人民實現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更加堅定不移地走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上。

  我國出臺的現行有效的法律目前已有240多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不可能一成不變,一勞永逸。

  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預算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立法法、安全生産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國立法工作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精細化,增加可操作性,內容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全面。”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説。

  法律體系的形成和不斷完善,讓我國的立法工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引領”——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全面深化改革,當代中國在歷史機遇面前作出的戰略抉擇。正確處理改革決策與制定法律的關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預算法的修改,見證了改革與立法之間關係的變遷。這部有着經濟領域“小憲法”之稱的法律,歷經四次審議,於今年8月完成了20年來首次大修。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任務,明確了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今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改進預算管理制度的任務。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審議預算法修正案草案過程中,着力將中央的改革決策和任務措施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確認,實現了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發揮了立法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此後,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通過關於修改文物保護法等12部法律的決定、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關於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等7部法律的決定、關於修改保險法等5部法律的決定等。

  據介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涉及改革領域的現行有傚法律就有130多部,包括法律132部,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7件,需要制定、修改和廢止的立法項目有76件。

  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發展壓力大,社會矛盾凸顯,各種事物千頭萬緒,這就越需要強調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喬曉陽説:“我們黨越重視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法律就越有權威,黨的主張就越容易被社會認同。”

  “提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助推立法走向“精細化”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越是強調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要求我們牢固樹立並不斷強化“質量第一”的立法理念。

  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立60周年大會上強調,要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體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認為,中國立法在快速增數後,開始逐漸轉向注重質量的“精耕”立法時代。

  ——審議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一部新的法律案審議次數超過三次的情況屢見不鮮:物權法歷經5年8審,勞動合同法歷經5年5審,社會保險法歷經3年4審,食品安全法、監督法、社會保險法、國家賠償法、侵權責任法、預算法等法律案審議了4次……實行三審制甚至多次審議,有利於充分發揚民主,保證充分審議,成為提高立法質量的有力制度保障。

  ——法律草案向社會公佈的制度不斷健全。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常委會對公佈法律草案工作作了進一步改進,採取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改變只向社會公佈一次法律草案的做法,除公佈法律草案初審稿徵求意見外,還向社會公佈法律草案的二審稿,再次徵求民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環境保護法修正案、預算法修正案草案等草案二審稿都再次向社會公佈徵求意見……公民有序參與、提高立法質量的渠道不斷拓寬,極大地煥發了民眾的參政熱情和民主意識。

  ——出臺前評估為立法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從旅游法到特種設備安全法,從商標法修正案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從軍事設施保護法到安全生産法……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通過的法律案中不少經歷了出臺前評估檢驗,為提高立法質量再加一道“閥門”,有助於出臺的法律符合實際,切實可行,具有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實現立法的目的。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