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昨天在上海召開。如果從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1992年提出建立亞信會議構想算起,亞信會議已走過了22年曆程。回顧亞信會議發展史,前十年大致屬於醞釀和籌備階段,專家論證、外交協調、確定原則是此階段亞信會議走向實踐的三部曲;2002年6月,亞信會議倡議提出10週年之際,在阿拉木圖召開的首次峰會,成為其成長歷程中的一次標誌性事件。今年的峰會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和新特點,將成為亞信會議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上海峰會是亞信會議首次在一個大國召開首腦會議,必將大大擴大該會議機制的影響力。2002年和2006年,前兩屆亞信峰會均在其誕生地阿拉木圖召開;2010年,第三屆亞信峰會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其間,2002-2010年,亞信會議主席國一直由發起國哈薩克斯坦擔任;從2010年開始,土耳其連任兩屆任期各為兩年的主席國。從2014年開始,亞信會議主席國由中國擔任,中國也成為亞信會議的第三個主席國和峰會主辦國。
從四次亞信峰會的召開地點和主席國輪替規則中,我們不難發現,亞信峰會的開放性和制度化水平正在不斷增強,而此次中國擔任主席國和上海峰會的召開,尤其具有標誌性意義。由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興經濟體和迅速崛起大國的重要性,亞信峰會的影響力必將隨之得到史無前例的擴大。
上海峰會已成為亞信會議史上規格最高和最具開放性的會議。上海峰會共有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負責人或代表參加。其中有國家元首11位、政府首腦1位,還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這在亞信峰會史上堪稱規模空前。除了“我們亞洲”的成員國、觀察國隊伍得到壯大,“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也成為亞信上海峰會的突出特徵。這種高規格,對於一個開放性論壇提升影響力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意義。
在中國的推動下,上海峰會將推動新安全觀成為亞洲共識。早在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牙核峰會期間就曾提到“亞洲新安全觀”概念。習近平主席作為東道主國家的領導人,主持上海峰會並闡述中方立場,無疑會大大推動亞洲新安全觀的形成,並使其深深打上中國烙印。這種亞洲新安全觀,既包含中國政府多年來堅持倡導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安全觀精神內核,也體現了習近平主席一再呼籲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新近闡釋的“總體安全觀”原則。
此次上海峰會將會議主題確定為“加強對話、信任與協作,共建和平、穩定與合作的新亞洲”,表明符合時代精神的中國安全觀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並已成為亞洲新安全觀的藍本。有鋻於此,體現上述精神的亞信會議上海宣言,也將成為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
當然,與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誕生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和“歐安組織”相比,亞信會議在覆蓋面、制度化水平和影響力方面都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迄今為止,亞信會議仍然是一個沒有強制力的開放性論壇,其決議也不過是原則性和倡議性的。
換個角度看,開放性和非強制性正是亞信會議得以發展壯大的基本經驗。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當今世界國家間對立和互不信任嚴重、歷史和領土問題糾紛眾多、民族宗教問題複雜、“安全兩難”最為普遍的大陸。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目標和倡議的“協作”、“信任”以及“新安全觀”,轉換為亞洲各國普遍遵守的實踐準則,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於亞洲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能夠把各類不同的國家置於同一個論壇之中,本身即具有重大價值;而根據國際關係理論領域在冷戰後異軍突起的建構主義理論,這種開放性論壇所形成的規範、觀念和共識,及其所建構的國家間互信,終將成為塑造國際關係的重大力量。目前的亞信會議,已經涵蓋了“金磚四國”中的三個國家,同時容納了伊朗和以色列這樣尖銳對立、差異巨大的宿敵,開放性、包容性和非強制性,正是其得以不斷發展的重要前提。
上海峰會通過對亞洲新安全觀的倡導,將上述精神發揚光大,也必將開啟亞信會議歷史乃至亞洲安全進化史上的新征程。卜永光(浙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