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崔春悅:"常回家看看"入法,法律難解道德貧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看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者:崔春悅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案草案》進行了審議,草案第十七條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有望寫入法律,這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南方日報 7月3日)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也是中小學課本不斷倡導的中華美德之一。如今,"常回家看看"這樣的道德規範入法,看似是法與德相結合,有利於弘揚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卻著實讓人捏了把冷汗。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同樣,法律強制而來的孝道味同嚼蠟,又有多少老人能夠真的得到子女切身實意的關懷?法律又怎樣界定"常回家看看"這個"常"?

  類似這樣以法治德失,已經屢見不鮮了,早在2011年初江蘇擬立法老人有權對"啃老族"説不。法律是人類行為的尺標,一線之隔,就會受法律制裁。怎樣來界定不常回家看看與常回家看看的界限呢?不常回家看看會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呢?且不説它在現實中的執行起來是否可行,等等一系列沒有明晰到毫釐的法律又怎麼讓人信服呢?如果法律無法執行,規矩沒有具體到點,那法律就是形同虛設。

  傳統美德要傳承,而不是強迫去執行。把關愛父母,孝敬父母為習慣,發自真心的去實踐,而不是懷揣著千百個不樂意,為了不違法不犯罪而去執行任務。冷冰冰的一句"我回來了。"對老人的意義不大,也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道德的衰退,人性的惡化。治標不治本,話梅止渴,只是空談。

  法律難化道德貧。想解決子女不常回家的問題,最根本還是要從家庭互動模式的改變上下手。中國家庭中多數父子不溝通、母女有隔閡時常發生。有時候是出於管教太嚴,愛之深責之切;有些是子女叛逆情緒太重,對父母的管理不理解。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親情總是缺乏溫情與關懷。導致子女長期在外打拼,總有不出人頭地回家就會被父母責罵,家人無光的想法。即使回一趟家,父子之間也沒有任何交流,反而讓子女懼怕回家。所以作為父母從小多要與子女溝通,把雙方的想法、對子女的關切儘量表達出來,不要把關愛變成責罵,把"希望他回家"卻衝口而出變成"沒出息別回家"。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別到失去那份情的時候再反思自己的過錯。同樣,不要讓道德層面的問題上升到法律來約束。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常回家看看"卻成為了父母心頭一把刀,空巢老人成了社會普遍現象,這不得不讓人反思。

  (來源:齊魯網)

熱詞:

  • 常回家看看
  • 入法
  • 法治
  • 道德層面
  •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案草案
  • 贍養人
  • 空巢老人
  • 中華美德
  • 課本
  • 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