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地方債“擴容” 為保障房“輸血”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財政部相繼下發《2012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和《財政部代理髮行2012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兌付辦法》,對今年地方自行發債以及財政部代發地方債作出明確規定。根據這些規定,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範圍保持不變,依舊是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四個試點省市,只是對發債品種進行了調整,新增了7年期債券品種,發債規模也高於歷年的2000億元的規模,首次擴大至2500億元。分析人士指出,債券品種的豐富有利於債務的籌集,新增的長期債券將更好地為長期重大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新增出的500億元將如何分配,一時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雖然目前尚未有具體的方案出臺,但是市場普遍預期隨著地方債擴容,自行發債的四個試點省市發債規模將會隨之上漲。

  自“分稅制”改革之後,客觀上出現了地方“事權”和“財權”不相匹配的現象,大量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需要地方財政的支持,地方財政日益“捉襟見肘”,“土地財政”隨之出現。從中央代發到試點地方自行發債,再到地方自行發債債券品種不斷豐富,地方政府逐步走上前臺,地方政府債券真正債務人的角色更加明確。地方債發行制度設計逐步完善,不僅為地方政府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提供了一條資金來源渠道,而且有利於規範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水以來,所發行的地方債券受到市場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財政收入的壓力。更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債規模的擴大,主要是考慮保障房建設以及其他公共服務産品亟待資金的支持。而財政部也明確表示,2012年增加的地方政府債券收入,要優先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

  近年來,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獲得了長足進展。隨著2011年保障房建設規模的劇增,年度財政投入創歷史新高。

  事實上,除了中央財政的投入之外,保障性住房建設地方政府是“大頭”。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發給記者的報告指出,現在地方政府資金來源主要來自中央和地方一級的財政撥款、土地出讓金凈收益、公積金盈餘等,但是這幾部分資金量和實際資金需求量有明顯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一是地方政府對保障房建設的預算較少;二是土地出讓收入有下滑的態勢;三是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進入集中償還期,融資可能受到一定掣肘。面對保障性住房資金缺口,地方債的“擴容”,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推進無疑是一大利好,有利於地方政府進一步彌補保障房資金缺口。

  然而,相對於2.5萬億元左右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需求,新增的500億元地方債顯得“杯水車薪”。保障房資金面臨的資金缺口還有待於多渠道解決。僅僅依靠財政投入以及土地收益無法解決保障性住房資金缺口。業內人士建議,目前,需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放大財政政策效能,通過採取財政貼息、政府資本金注入、稅費優惠等措施,創新融資渠道,引導鼓勵和調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保障房建設供應端。由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民生色彩濃厚,相對於商品房來講利潤空間很小,這就需要從政策層面上出臺各種扶持措施,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可持續的融資機制,在審慎規劃和嚴格管理的前提下引入保險、社保、信託等民間資金進入保障房建設領域。

熱詞:

  • 地方債
  • 擴容
  • 地方政府債券
  • 輸血
  • 住房建設
  • 保障性
  • 債券品種
  • 大頭
  • 事權
  • 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