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繪畫”作品呈現科學的獨特美感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説起科學家,人們想到的總是理性、嚴謹這些形容詞,寫論文寫實驗報告不在話下,但如果讓他們拿起畫筆呢?科學家如何從專業出發,表達自己對於藝術的理解?在昨天開幕的2012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上,集中展示了一組院士、中外科學家創作、挑選的“繪畫”作品。它們來源於科學實驗,卻呈現出獨特的美感。

  孔雀開屏?神經元!

  綠色尾羽柔曼地延展,點綴的藍色斑點流光溢彩,粗看上去,頗像用印象派手法創作的孔雀開屏圖,其實,這是一幅神經幹細胞生長分化後的熒光圖。正如展區內的説明文字所言,“藝術家説,‘我從頭腦裏發明藝術’,科學家卻説,‘我的大腦本身就是藝術’。”以神經元為代表的大腦內部結構圖,往往也最容易激發創作靈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生物學家陳宜張收集了一組神經元熒光染色後呈現的美麗圖畫。其中有一張是以腦前額葉中層神經元的染色圖為基礎的 “水墨畫”──神經元如同冬日寒風中的枯藤老樹,蕭瑟的意境呼之欲出,它的創作者是一位醉心於中國傳統國畫的國外大腦神經專家。

  水墨畫?納米!

  中科院院士趙東元是納米技術專家,此次他組建一支由科學家和設計人員共同組成的跨界團隊,創作了一幅名為《初夏》的水墨畫,其原始素材是一組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材料分別是納米介孔氧化硅和半導體納米硫化鎘。團隊成員之一、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設計專家蘇葵回憶,當她從科學家手中拿到這組照片時,清晰的點、面結構讓她一下子聯想到了水墨畫。

  從科學素材中尋找靈感,正成為越來越流行的藝術創作路徑。蘇葵認為,藝術本身就是求新求異的過程。未來的新媒介在哪?答案很可能在科學世界中。“藝術家從科學家那裏獲得靈感,這已經成為國際流行趨勢。相比之下,國內藝術院係的觀念仍相對保守些。”

  漆黑一團?精彩紛呈!

  幾千米深的海底,陽光無法到達的區域,是否就是一片死寂?在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眼中,那裏同樣有美和生命力的體現,也蘊藏著無盡的科學寶藏。汪品先院士是海洋地質與微體古生物學家,此次他帶來了一組海底微生物的照片。例如,海洋表層沉積岩中的超微化石有完美的中心對稱結構,同時它們對海水溫度、深度、碳酸鹽溶解作用等環境因素的反映,是古環境研究的重要依據。

  昨天的參觀者中不乏年長者。有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婦仔仔細細地研究汪品先院士收集的每一幅照片。“這些貝殼、小蟲雖然不認識,但給人以美的直感,我們很喜歡。”

  主辦方表示,此次嘗試通過展現科學與藝術的“可視化”和“互通性”,拉近藝術與科學的距離,從而讓普通大眾崇尚科學、熱愛藝術。如果展出效果好,還有可能進入社區巡展。

  市政協副主席高小玫出席展覽開幕式。

熱詞:

  • 科學家
  • 作品
  • 孔雀開屏圖
  • 高小玫
  • 腦前額葉
  • 生長分化
  • 介孔
  • 神經元
  • 科學實驗
  • 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