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人民日報:油氣電價格改革不能局限于漲價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7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漲價不是資源類産品市場化改革的全部。企業、行業內部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6月開始,我國將實行居民階梯電價,目前已有近20個省市公佈了聽證方案。在此前汽油價格屢創新高、水價和氣價也歷經上漲的背景下,電價的新一輪調整引發了種種議論。

  油氣電等資源類公共産品調價,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必然過程。我國資源、能源緊缺,環境壓力逐漸加大,在全社會厲行節約、倡行環保,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之舉。每年的電荒、油荒、氣荒都在警示我們,資源類公共産品市場化改革迫在眉睫。正因如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涉及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領域的價格改革。國家發改委也把深化資源類産品價格改革作為今年的改革重點,力圖用價格杠桿調節需求,合理配置資源。

  然而,改革不能局限于漲價,我們還應該從多方面思考處理這類問題的路徑。

  公共資源類産品具有公益性,不能等同於一般商品。其涉及面廣,處於産業鏈上遊,屢屢上調難免産生漲價的蝴蝶效應,難保其他行業不借此跟風漲價,最終讓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因此,公眾對電價上漲幾分錢“斤斤計較”在所難免,對“逢改必漲”衝擊公益性也不無擔憂。

  其實,只要合乎市場規律、真實反映企業成本壓力,漲價並非不可行。問題是,現在一些價格調整方案信息不夠透明,缺乏公信力。一些企業一邊哭窮喊窮,一邊卻利潤高漲,高年薪、高福利屢受詬病;一面聲稱成本壓力巨大,一面卻對運營成本遮遮掩掩,即便是公開成本,也只見粗線條,不見“細紋路”。在成本公開成為難題的情況下,該漲多少似乎只有企業自己清楚,對公眾而言則是一本糊塗賬。因此,只有誠實坦率地把事實説清楚,把道理講明白,才能紓解公眾的焦慮。

  不管是成本不透明,還是質價不相符,都一再表明,資源類産品的市場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聽證漲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業、行業內部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不能只在漲價上打算盤,更要在企業和行業的層面發現問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成本壓力。

  説到底,理順資源類産品的價格機制,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引入競爭機制,破除壟斷,公開成本,完善監管。漲價從來不是價格改革的初衷,要突破逢聽必漲、逢改必漲的價改思維,亟須建立一個利益相關方參與互動、博弈充分的價格形成機制,以此走出“一改就漲、越改越漲”的怪圈,實現企業利益和民生改善的共贏。

  當前,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積聚多發,而深化資源類産品價格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尤需謹慎實施、穩中求進。只有進一步公開透明、廣納民意、加快企業自身改革,才能切實推進價格改革,讓公眾享受到與價格相符的資源類産品質量和服務。

熱詞:

  • 電荒
  • 漲價
  • 資源類
  • 油氣
  • 價格改革
  • 電價格
  • 價格形成機制
  • 價格機制
  • 改革重點
  • 市場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