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王者保衛戰 誰會是未來汽車業的老大?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3日 1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汽車人》雜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誰會是未來汽車業的老大?如通用、豐田那樣,在成為世界第一之後所遭遇的種種波折磨難,如大眾那樣因勢導利,誓奪第一,都值得揣摩回味。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對第一的嚮往和崇拜。“誰是第一?”類似的話題向來被人們津津樂道。

  誰會是未來汽車業的老大?3年前,通用易位;2年前,豐田登頂;1年前,豐田遭遇史無前例的大召回頻繁的易主,讓人們更難預料不定的結果。

  其實,誰得第一併不重要。每個汽車製造商都可能在一定階段實現發展的跳躍,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如通用、豐田那樣,在成為世界第一之後所遭遇的種種波折磨難,值得揣摩回味。

  對消費者而言,並不會在意誰的市佔率更高,誰是銷量第一。他們所在意的不過是:誰的汽車更耐久,誰的服務更貼心。真正的第一,不在表面,不是銷量,或許就如豐田章男所言:“讓我們的汽車與消費者之間真正地談一場戀愛吧。”

豐田,糾結的“原點”

  依賴慣性,豐田捧得全球冠軍,雖然這個第一的頭銜僅是比第二名多了3萬輛,但沒有人會否認,這已經是豐田能取得的最好成績。遭遇了汽車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業召回後,豐田第一的背後,寫滿了辛酸苦辣。豐田高層心裏明白,能做到這點並不只是僥倖,更多靠的豐田老本,也就是豐田章男所強調的回歸原點。

  在美國政府澄清豐田剎車門實乃誤傳之後,豐田汽車似乎開始反彈。據美國市場調研機構的日常跟蹤統計數據,對豐田的不實指責澄清後,豐田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開始逐漸回升。不僅如此,豐田還決心繼續鞏固自己在新能源汽車上的領先優勢。此前,豐田表示將會在今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發佈IQ城市車的全電動版。

  雖然産品攻勢淩厲,但豐田並不打算提高資本的投入。此前曾表示,可能在未來10年內每年的資本支出,將維持在7000億日元左右(約84億美元)。而該金額不及豐田在全球金融危機前每年1.5萬億日元財政開支的一半。

  在吸取了全球大召回教訓後,豐田對於大規模擴張似乎表現得更加拘束。豐田章男一再強調的回歸原點,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改進汽車生産工藝水平,在降低資本投入的同時,穩定汽車質量。

  這並沒有錯。過去70年裏,豐田正是在即時化生産(JIT)和員工自主化的基礎上發明了風行全球的精益生産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被其他工業領域所效倣的TPS哲學。與通用、大眾等通過捆綁並購做大不同,豐田的産品品牌全是自己一手打造。在財務上豐田一直偏于保守,不會通過貸款負債經營,直到金融危機前夕豐田保持了70多年的盈利,這對於任何企業來説都不啻為一個奇跡。

  但在外界看來,如果豐田要實現真正復興,僅僅回歸原點還不夠,更應有打破陳規的勇氣和決斷。在新一輪“全球第一”的保衛戰中,“原點”似乎已經不能滿足新競爭形勢的要求,豐田必須有更積極的應對舉措。

  特別是在中國市場,豐田也承認,已經落後於競爭對手。一向以敢説真話著稱的豐田中國元老服部悅雄對此嘆息:豐田發展太慢了。與比自己進入中國晚得多的通用、日産相比,豐田的中國政策顯得朝氣不足、暮氣過濃。

  很大程度上,豐田在華發展緩慢,與自身定位並未徹底融入中國有很大關係。上海通用泛亞研發中心日漸成熟,豐田中國研發中心才剛剛奠基;在零部件採購上,豐田自我封閉體系的採購,雖能保證內部運作流暢高效,但在最重要的成本環節卻難有大的突破;目前,1.6升小排量汽車佔中國市場的60%左右,而在豐田的銷量中,小排量車只佔到了30%左右。相比而言,完全經歷本土化研發的通用雪佛蘭賽歐,則有效地拉動了通用在華的市佔率和影響力。

  無論是本土化研發還是小型車戰略,都透露出一個癥結,那就是豐田在華過於保守謹慎的心態。《汽車人》也曾就此專門諮詢豐田中國總經理加藤雅大,加藤認為,在豐田的行事風格中,強調一步一個腳印,不會做超出當下自己能力的事情。但他同時也承認,豐田需要步伐更快一些。

  雖然中國市場表現遜色于通用,但在與通用的全球競爭中,豐田依然保持勝算。按照當下局勢判斷,美國、中國市場,二者旗鼓相當;歐洲市場,通用保持一定優勢,但在日本和東南亞市場,由於傳統消費觀念的封閉性,豐田成為當地的霸主,通用幾乎毫無作為。在另外一個人口大國印度,豐田也暫時領先於通用。

  在跨國企業的企業文化中,沒有哪個企業比豐田更善於反省和謙遜,“持續改進”正是豐田哲學的核心基因。正因為此,沒有人會不相信豐田在歷經波折後會充分吸取教訓,但反省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完全回歸原點,在傳統基礎上的融合創新,也應該是豐田當下應該思考的一個新課題。 

通用,如意算盤

  盤踞了全球第一近70年的通用汽車,不甘心大位旁落。過去一年,它與豐田的距離拉近到了3萬輛,對於各自超過800萬輛的龐大體量來説,這實在算不了什麼。對通用而言,改變的不僅是銷量,還有它重奪第一的心態。

  如果説去年此時,通用還在為走出破産保護而輾轉掙扎,那麼一年後,通用再次迸發出豪取全球第一的信心和勇氣。

  雖然依然落後於豐田,但從增幅來看看,通用12%的增幅遠高於豐田的8%。對二者來説,過去的一年都是歷經諸多波折,而漣漪過後,通用復蘇的速度顯然強于後者。

  上個月,首次來華訪問的通用汽車董事長兼CEO丹艾克森(Daniel Akerson)表達了王者回歸的信念:“豐田是一個好公司,但我們有一套詳盡的計劃。”雖然艾克森沒有把話説透,但明眼人都能讀懂他內心的渴望,那套“詳盡的計劃”,就是針對豐田重奪全球第一的藍圖。

  一年前,人們還在為這個巨無霸的生存能力擔憂, 短短一年時間,通用高層也歷經地震,掌門人了從瓦格納、惠塔克換到了眼下的艾克森。談起這段動蕩往事,艾克森頗為感慨。他説:“我們學到了很多教訓,希望不再重蹈覆轍。”

  工廠使用率不足,成本結構不可持續,被艾克森視為通用陷入危機的病根。這位曾任私募基金凱雷集團總經理的金融高手,從財務角度談了金融危機帶給通用汽車的啟示。“作為一個週期性行業,由於過度舉債,使得通用汽車在景氣週期中不敢投資于研發和擴張,而是用來還債;而在緊縮週期中,又不能獲得足夠的現金流來渡過難關。”

  未來3到10年,艾克森認為,新通用汽車的業務模式會跟過去完全不一樣,“會有更高的工廠使用率、更低的債務和更低的庫存。”

  實際上,艾克森治下的通用汽車,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只知道埋頭生産大馬力汽車的公司,開始變得更懂得理財和金融,更加注重成本、債務和資金利用率。特別是在去年11月,隨著成功IPO募得231億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政府救助資金後,通用也不再那麼捉襟見肘,有了更多博取未來的資本。

  或許,這也正是通用提出“取回在上汽集團1%股份”的由來。2009年年底,上汽自通用中國處收購上海通用1%的股權,交易完成後上汽合計持股比例為51%,確立控股地位。但此一時彼一時,在IPO募得231億美元,底氣更足之後,通用首先想到的是回購上海通用的股份,並不是説通用多麼需要在那額外1%的收益,關鍵是在於,中國對通用實在是太重要了。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在通用看來,如果沒有均衡的股權關係,那麼通過中國實現全球第一的夢想就難以踏實推進。在這一點上,艾克森比他的歷任前任們都看得更清楚。

  數字説明一切。過去一年,通用在中國和美國分別實現235萬輛和221萬輛的銷量。雖然只是14萬輛的差距,但這足以確定通用汽車下一個10年的戰略重心。

  在為期4天的中國行程中,艾克森將拜會中國政府高層,與上汽、一汽兩個合作夥伴洽談,並參觀合資公司在華的工廠。與以往相比,艾克森首次談到了在華獨立實現整車開發的可能,這也是跨國車企首次做出這樣的承諾。

  雖然類似的表白,在如今的跨國公司中已屬常見,但對通用來説,或許更加言之有物。過去6年,通用連續取得在華銷量第一,即使在龐大的銷量基礎上,通用在中國銷量增幅依然高達28.8%,高於豐田的18%。

  抓住對手依然糾纏于召回事件的有利時機,憑藉中國全球這個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繼續上位,正是通用汽車的如意算盤。

- - - - - - - - - - 分頁符 - - - - - - - - - -

大眾,野心加速

  在過去全球車業6+3格局大部分時間裏,大眾汽車一直作為一個配角,在第五名的位置左右徘徊,僅僅3年時間,大眾排名不斷往前躥,這其中既有它自身努力的因素,更是全球經濟起伏動蕩、跨國車企因緣變幻的結果。

  經歷破産重組後的通用汽車早已放下了昔日老大的架子,豐田汽車更是將“第一”視為一個充滿荊棘的頭銜。無論主動被動,通用與豐田的退讓,在很大程度上給了大眾上位的機會。

  僅銷量而言,大眾與豐田、通用還差了一截。2010年,它與二者仍有100萬輛以上的距離。雖然如此,一向謹慎的德國人卻早已放出大話:誓奪全球第一。

  早在去年3月,大眾在總部沃爾夫斯堡召開年會披露,今後3年,將大手筆投入266億歐元,到2018年其産銷量將達到10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僅一年之後,大眾野心加速,計劃全球奪冠的時間被整整提前了3年。據大眾內部人士透露,超越豐豐田的時間被提前到了2015年。

  之所以大幅調整計劃,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市場。中國早就在數年前超越德國,成為大眾全球銷量最大的單一市場,大眾集團CEO文德恩更是中國比擬為大眾的第二故鄉。

  此前文德恩和大眾中國前總裁范安德預計,到2018年,中國市場將為大眾貢獻五分之一的銷量,即200萬輛。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僅在2010年,大眾在華銷量就已達到192萬輛,而一定程度上,這還是在兩個合資企業産能不足的情況下的表現。大眾中國副總裁蘇偉銘曾不無遺憾地告訴《汽車人》,如果之前産能到位,大眾在華表現將遠不止如此。

  如果説之前的預測還有些保守,那在內外因素利好的交相刺激下,大眾的奪冠計劃已開始相當激進。

  去年年底,大眾表示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516億歐元用以支撐擴張式發展。其中計劃在中國新投資106億歐元,這將幫助大眾實現在未來4年裏産量增加到300萬輛的目標。文德恩日前明確表示,在中國強有力的市場需求和財務報表支持下,將向豐田發起最後一擊,奪取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雖然在中國做得風生水起,但業內人士也指出,若想在全球範圍內稱王,必須保持一個大體均衡的市場分佈,正如木桶理論所言,最短的一塊短板決定水桶的容量。

  對大眾而言,這塊短板恰恰是全球利潤最豐厚的美國市場。雖從人員配置和組織機構上不斷調整,但大眾美國依然不見起色。過去一年,對於心高氣傲的大眾來説,看著日本人、韓國人在美國賺得盆滿缽溢,心中不是滋味。

  雖然大眾不斷加碼,但美國或許將是一個長期難以拿下的硬骨頭。與被大眾輕易洗腦的中國消費者而言,美國有著傳統悠久的汽車文化,很難輕易被左右,這塊市場一直牢牢地被美國本土“三大”所掌握;另一方面,對於初級消費者省油、夠用的需求,日韓係汽車比大眾做得更好。實際上,不僅是大眾,包括PSA、菲亞特、雷諾等一眾歐洲車企,在美國市場面前,多是一籌莫展。

  而大眾汽車真正的隱患,或許正是目前所最熱衷的多品牌戰略。大眾、奧迪、斯柯達、西亞特、賓利、蘭博基尼等品牌已經讓大眾成為擁有最多品牌的車企,而保時捷、斯堪尼亞的加盟以及與鈴木的結盟,讓大眾集團成為歷史上幅員最廣的汽車帝國。

  文德恩認為,大眾旗下的品牌全部獨立運營,各品牌通過不同的研發和生産設施來製造汽車,並制定自己的銷售戰略。但問題在於,品牌多了,必然有交集,交集過於集中,必然會事倍功半。大眾輝騰還能再賠多少錢?斯柯達品牌能否真正放開手腳?這都是品牌戰略的難題。

  此外,目前大眾行之有效的平臺戰略也並非無懈可擊。

  讓文德恩得意的是,“大眾可在一個平臺製造多品牌、多系列的汽車。如果選擇一種零部件,需求量在一年內最多可增至供300萬輛使用的數量。”但豐田去年高達800萬輛的全球召回卻血淋淋地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最不起眼的零部件瑕疵,也可能引發多車型、上百萬輛車型的災難性。曾經被業界公認為質量最有保障的豐田尚且如此,在國內一向以小毛病居多著稱的大眾汽車,更難説自己有多完美。

沒有人會否認,大眾正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也少有人懷疑,大眾擁有衝頂全球第一的實力。只是今日的盛世之下,又有多少人能明了明日的危局呢?

熱詞:

  • 王者
  • 汽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