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知識産權屬於自主品牌的只有30%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3日 1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相比於北京、上海等車展的高人氣和高收益,自主品牌車展似乎略顯羞澀,但賈慶林、李長春等國家領導人的到訪,則令車展的始作俑者——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會長徐秉金激動萬分,徐老爺子欣喜之餘,還不忘告訴記者,“目前汽車産業知識産權屬於中國自主車企的大概也就是30%左右。大部分街上跑的車,它的知識産權都是屬於合資品牌大企業,我們的自主汽車産品還跟國際大品牌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徐老爺子認為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排名雖然居於世界第一,但非汽車強國。中國要有發展觀,造自己的車,不能急功近利地只看目前市場的表面繁榮,而這些繁榮的背後是中國“加工廠”、“外國車企的利潤中心”。徐秉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7年,中國的汽車産量為888萬輛,佔世界汽車總産量的12%。在這888萬輛汽車中,乘用車為638.11萬輛,其中自主汽車為163.8萬輛,也就是只佔25%。今年上半年的數字是800萬輛,以2007年的基數推算,徐秉金認為,在一年1300多萬汽車當中,真正屬於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也就是30%左右。徐老爺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不能因加入WTO後,別人就長驅直入地進來了,而我們中國企業卻變成了觀眾、二等公民,沒有話語權了。”

正是基於這份憂慮和一個退休老人對自主品牌的企業責任、社會責任的期望,徐秉金聯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董事長任洪斌向鄒家華提交了一份“關於舉辦建國60周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技術與産品成果展覽”的建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徐秉金拿到了由鄒家華關心和推動下的相關部門的批復,包括工信部、發改委、商務部的支持。三大部委決定2010年的7月15日-19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中國自主汽車技術與産品成果展”。

徐秉金告訴記者,“我鼓勵大家一起做自主車展的目的,一方面希望把自主汽車企業的領導、産品、技術以及關注自主企業和産品的用戶、媒體都聚集在一起,解決自主汽車産品‘不好賣’、‘賣不出去’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讓大家進一步清醒地認識到世界汽車的大國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把大家從急功近利的焦躁中拉出來……”(記者 李東穎)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最根本的還是技術創新,做大做強産業鏈。

●創新要靠技術積累 把別人的技術做成自己的技術

談到自主品牌的未來,與會的政企研各界都把“創新”和“技術”擺在了突出位置。李剛認為創新過程有三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第一個是在大專院校和基礎單位完成的原理創新;第二個是在專業的科研機構的産品創新;第三個是由汽車企業完成的産業化創新。

董明華希望自主品牌一定要踏踏實實進行技術積累,儘快從模倣升級為創新。董明華認為模倣只是我們發展過程當中一個手段,一個過程。

談到技術,徐長明希望自主品牌“把別人的技術變成自己的技術,而不是僅僅把別人的産品變成自己的産品”,“從低到高,一個一個做,確保做一款車成功一款”。

王建鈞與大家分享了比亞迪在技術積累的發展經驗。“比亞迪從2000年開始電動車電池的研究,當時並不被業界看好,十年以後,比亞迪的堅持得到了市場的初步認可,在2010年業界都關注新能源時比亞迪的電動車便備受矚目”。

●零部件與整車唇齒相依

董明華認為零部件和整車雙方一定要形成戰略的唇齒相依的關係,這方面自主品牌做得不是太好。零部件需要整車的拉動,如果脫離整車,零部件自己搞自主創新等於是閉門造車。上汽執行副總裁陳志鑫也認為産品的競爭力光靠整車廠的努力還是不夠的,上汽與近百家零部件長期合作積累,其中很多是世界五百強,通過建立供應商評價配套體系形成了上汽自主品牌供應商隊伍。

●政府採購向自主品牌傾斜

政府採購中自主品牌汽車還沒有達到一定比例,徐長明建議政府儘快出臺實質性的政府採購自主品牌車計劃。

董明華對於政策支持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都是中國的企業,以後政策都是普惠制的,我們政策不可能只補貼給自主品牌不補貼給外資品牌。"因此,在相同的産業支持政策下,質量較好的外資品牌車也許從中更受益,所以自主品牌不能抄近路,而是要把技術做好,把競爭力平衡上去。(呂利丹)

和合資品牌相比,自主汽車在技術上沒有核心競爭力,産業鏈上也比較薄弱。隨着政策在節能環保低碳上的標準提升,自主品牌面臨的競爭和壓力也劇增。

●跨國企業不會出售核心技術

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處長李剛認為自主品牌的更新換代落後於跨國公司,”國際公司都面臨一個換代,大概2012年到2013年,現在各大公司都在做生産準備,有的已準備到末期了。這時候靠引進已不可能,我們只有自主創新。“董明華也認為技術創新是自主品牌的一道坎,”我們已對跨國公司構成了一點威脅,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賣給自主品牌,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

●節能環保低碳安全標準越來越高

“進入本世紀開始,節能將作為一個重點了。從政府方面來説,我們也必須要在標準和稅制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調整的結果肯定要對産業起到一個壓力的作用”,李剛認為目前的稅制難以帶動節能低碳,稅制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徐長明認為自主品牌在節能、環保、低碳和安全技術上弱於跨國公司,隨着我國也做出了碳排放的標準的承諾,這也將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

●合資品牌不斷下探

十萬元以下市場已血肉相搏

“合資品牌的産品不斷地在下探,在十萬塊錢以內的市場競爭不能用白熱化形容,已經刺刀見紅了”,北汽控股副總經理張欣這樣談到自己對目前競爭態勢的感受。徐長明介紹:“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視。今年繼大眾之後又會有本田,日産,現代三大公司在中國産量超過本土,很多大企業都開發了七八萬塊錢的車,這些都將會對我們自主品牌形成很大的一個壓力。”

●高端零部件由外國壟斷

徐長明談到比較薄弱的自主産業鏈問題,“自主品牌整體産業鏈上競爭合力相對較弱。在製造環節差距在縮小,但是在前面的研發、零部件的供應、汽車金融等等,整個産業鏈來講,跟合資公司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董明華對零部件供應這一環節十分關注,強調零部件的技術可以左右整車的發展”。從市場上看,高端車基本上都是外資的零部件,涉及到節能、排放、安全的零部件基本都是由外國壟斷。“

自主品牌若能抓好國家新能源戰略發展機遇,做好國際國內市場,未來中國必能成長起來可與當今跨國汽車巨頭匹敵的自主汽車品牌。

●更多産業政策正在修訂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司長常曉村和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處長錢明華共同解讀了當前我國汽車産業政策。常曉村論證了上半年汽車流通政策效果已逐漸顯現的觀點,並相信中國汽車還會在若干年內保持一種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汽車下鄉政策進一步完善以後在農村還大有天地,大有市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的以舊換新政策將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國家還會加快培育二手車市場,加快二手車的流通。

對於汽車産業政策的未來走向,常曉村介紹目前國家在抓緊修訂和出臺包括報廢機動車的回收辦法,包括汽車的報廢標準,包括汽車品牌管理辦法,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修訂,有的列入國務院立法重點,有的已經列入部門的重點規章,在今後不久的時期,有可能陸續出臺。

●汽車消費大國有望成為出口強國

對於中國未來的汽車市場,徐長明用一組的數據展示了他眼中的未來市場潛力,“歐洲主要國家和日本千人汽車保有量都在六百輛左右。如果按千人三百輛,我國保有量將達到4.5億輛。一般城市一輛車用4到5年,大概一年銷售量將在三千萬輛,未來十多年我國汽車市場每年將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在國際市場上,未來我們出口還會保持比較好的一個發展趨勢,像德、法、日、美、韓等有國內大市場的國家,都是汽車出口大國,我國有國內大市場做依託,為我國成為汽車出口大國奠定了基礎。

●與跨國公司在新能源領域一同起跑

徐長明認為,自主品牌企業和跨國公司新能源領域處在同一起跑線,新能源加入發展之後,對我們自主品牌起到很好的拉動作用。特別是我們國家最近出臺力度相當大,超過任何國家。在新能源車,包括PDV這些汽車上,新能源汽車發展對自主品牌發展也是一個機遇。(李東穎)

熱詞:

  • 品牌
  • 汽車
  • 零部件
  • 技術
  • 整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