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南國壯鄉“五一”熱吹“那”文化風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30日 1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南寧4月30日電(記者向志強 覃星星)氣勢宏大的民族特色蓮花舞、展示壯族先民製作大石鏟歡樂場面的石鏟舞、原生態的稻草龍表演……在南國壯鄉廣西隆安,一場“那”文化民俗表演讓來自四面八方的近萬名遊客在“五一”期間品位到一場別開生面的“那”文化“盛宴”。

  “那”在壯語中為“稻田”之意,“那”文化即稻作文化。作為壯族稻作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廣西隆安縣,擁有得天獨厚的“那”文化資源。近年來,隆安境內相繼出土的大石鏟、牙章、遺骨等文物,以及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發現,都為隆安縣是“那”文化圈中心和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定位提供了有力佐證。在這裡,那桐、那門、那重、那元等地名有120多個。

  在廣西隆安29日舉行的“那”文化旅遊節暨“四月八”農具節開幕式上,千人稻神祭表演、千人石鏟表演、千人農具表演、百人排歌等以歷史悠久的“那”文化習俗為主線設計和編排的大型情景表演,充滿“那”文化氣息,充分展示了隆安古樸、獨特的稻作文化。“對我們壯族的風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去外地旅遊有價值多了,很過癮!”一位從南寧趕來觀看民俗表演的市民意猶未盡地説。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在隆安縣那桐鎮都會有一次盛大的農具物資交流會。從四面八方來趕集的群眾絡繹不絕,最多時達9萬多人。各式農具品種齊全,數量充足,計有四五百個品種之多,一次上市量最多可達25萬件。當地農民習慣把全年各個農事季節所需農具一次購齊。今年“四月八”,上市的農具品種更加繁多,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

  為充分展示“那”文化的豐富內涵,除了開幕式上精彩紛呈的“那”文化藝術展演,廣西隆安還通過舉辦“那”文化民俗研究座談會積極聽取專家的真知灼見,以便今後有效加強對“那”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廣西駱越研究會會長謝壽球介紹,“那”文化概念由壯族學者王明富提出,主要是指壯侗語民族地區稻作生産引發出來的社會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種而産生的民間生活和習俗,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如今,《那桐農具節》、《紅良壯族打鐵技藝》、《稻神祭》、《壯族九蓮燈》、《壯族亥日》等5個項目已經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目前,《那桐農具節》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作為壯族稻作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隆安壯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那”文化習俗和各式各樣的文化遺産。隆安縣縣長陳竑介紹,此次以“弘揚‘那’文化,聚焦‘那’山水”為主題的“那”文化民俗表演,不僅有助於增強“那”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也將深厚的“那”文化旅遊資源轉化為能對接市場、適銷對路的旅遊産品。

  隆安“那”文化藝術展演讓眾多遊客直呼“過癮”,只是廣西近年來將文化資源與旅遊經濟積極融合的一個縮影。

  在今年2月舉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旅遊工作會議上,自治區副主席高雄表示,要繼續推進文化資源旅遊化,創新載體,做好文化與旅遊融合這篇大文章,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廣西文化旅遊品牌。

熱詞:

  • 大石鏟
  • 民俗事象
  • 排歌
  • 文化旅遊資源
  • 文化旅遊節
  • 文化的傳承
  • 文化習俗
  • 文化氣息
  • 文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