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孔融讓梨”是向左向右走的教育困惑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2日 2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者:堂吉偉德

  如果你是孔融,會不會讓梨?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在網上引起巨大爭議,兩天內轉發超兩千次,回復數百條,還登上了某知名網站的頭條。記者隨機在近百名學生中發放同樣的題目,只有一名學生明確表示自己要大的那只梨,一些選擇讓梨的學生被指為得分“撒謊”。(齊魯網相關新聞:孔融讓梨網上引爭議 小學生堅信4歲孔融不會讓梨)

  一題激發千層浪。一個紅叉引起強烈的輿論關注,這恐怕是當事人所沒有想到的。“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其實就是一個“向左還是向右”的站隊問題。一個梨子選擇題,打破了人性、價值和道德的“潘多拉盒子”,幾乎讓人無法取捨。“讓”是一種美德,一種傳統,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弘揚。教育本身就兼備著德育的功能,甚至要將其作為第一要素。因此,“對與錯”之間,在教育者看來,就是“是與非”的價值認同問題。“讓”是一種道德要求,一種主流,一種無以回避的價值取向,“不讓”所包含的自私註定難以被教育本身所容忍。

  強化了德育與價值引導,對於純真的個性、多元的選擇,以及真實的表達,就會是一種漠視與扼殺。“不讓”是一個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他説出了“自己心裏話”,敢於表達真話是一種基本的素養。如果為了得高分,或者取悅于老師,説出違心的話,這樣的人豈不是無德?之前有調查顯示,現在學生的作風假大空,甚至編造一些事例,這裡面有沒有某種教育方式下的無奈?

  德育是一種素養教育,尊重個性與真實表達,亦是一種素質教育。“向左”還是“向右”一度讓人找不到方向。是教育的思路出了問題,還是方法出了問題,關係到問題的定性。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從兩種看似矛盾的對立面,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決定著我們對於教育的認同,以及對方式的改變。如果在觀點的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反過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我們不難發現爭議的雙方,其實是站在同一目的之下,只是沒有找到第三條路。

  該不該讓梨,不僅該還要大大的該;學生真實表達“不讓”應不應鼓勵,不僅應還要大大的應。讓是一回事,尊重選擇又是另外一回事,相同是基於“素質教育”的目的——從價值到個性。如果將教育的目的視為“道”的話,那麼如何將兩者融在一起,就考驗著教學這個“術”的水平。於此,老師能否可以告訴學生,從價值的角度,“讓”是一種美德;你説出自己心裏的話,敢於真實表達也值得鼓勵。從價值選擇的角度,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叉”進行一番德育,但為什麼不能通過表揚,給其“真實品行”以鼓勵和激賞呢?讓所有人的都知道,在答案上你可能錯了,但在做人上,你卻是成功的。

  倡導素質教育多年,但處境卻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教育的“道”是一個方面,教學的“術”不啻為另一個方面。與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急迫相比,教師和教師的素質更加重要。其實,我們不缺可塑培訓成天才的學生,也不缺素質教育的意識,但我們缺如何真實落實這一理念的人才。“孔融讓梨”“向左還是向右”的教育困惑,其實就是師者缺失的困局。

  (來源:齊魯網)

熱詞:

  • 孔融讓梨
  • 素質教育
  • 教育方式
  • 向右走
  • 教師的素質
  • 不讓
  • 德育
  • 撒謊
  • 向左還是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