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測評結果差強人意 銀行收費亂底氣從何來?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古有錢莊,今有銀行。金融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已與公眾生活密不可分。而日前中國質量協會等公佈的銀行業客戶滿意度測評結果卻差強人意,其中尤以收費不合理最為客戶不滿意。

  “多得數不清”的銀行收費詬病近年一直令消費者怨聲載道。我國商業銀行收費項目從數百種激增至今天的上千種,數量和標準一路攀升,儘管其間監管部門多次下文予以規範,但銀行似乎依舊遵循著自己的收費“錢”規則:小額賬戶管理費——讓你越存錢越少;挂失手續費——趁火打劫沒商量……凡此種種令人費解的收費規定,都使儲戶忿忿不平。於是乎,“亂收費、高收費”等討伐聲時常把銀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面對輿論口誅筆伐,監管部門顯然並未置若罔聞,總能適時出臺一些監管措施,遺憾的是收效不明顯。去年7月1日,飽受銀行諸多收費項目煩擾的儲戶曾有過樂觀的期望——按照銀監會、發改委和央行的要求,國內各大銀行的34項服務收費項目會在那天取消。但短暫喜悅後,消費者很快發現銀行又另辟蹊徑推出不少收費新招,其中不乏改頭換面或和新規定玩文字遊戲的項目。

  作為服務行業,銀行頂著消費者的不滿,在輿論批評聲中持續多年亂收費的底氣何來?

  面向公眾的收費服務價格誰説了算?很明顯,一直以來銀行以市場之名擁有著定價權,消費者卻未能獲得議價權,形成“重成本利潤,輕消費者訴求”的收費定價機制亦就不足為怪。也不難看出,作為企業,由於銀行的特殊地位及服務相對壟斷性,使得因亂收費造成的信譽受損幾乎不能為之帶來任何經營壓力,企業則難免不把消費者的不滿放在眼裏。

  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是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但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在金融市場競爭環境尚待優化的當下,監管就愈顯重要。而以往監管部門針對已發生的違規收費行為,主要採取責令退還收費和給予行政處罰,對於資金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來説,效果近乎“撓癢”。相關法規制約的缺位,也給了商業銀行應對監管見招拆招的施展平臺,長此以往,消費者只能“被接受”諸多的服務及收費,這讓人怎能不對如何監管銀行不合理收費充滿憂慮?

  今年銀監會發佈《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對銀行業系統不規範經營行為進行專項整治,要求4月1日起各銀行對服務收費項目明碼標價。看來,眼花繚亂的收費必須拿出來曬曬了。此舉無疑有助提高收費透明度,確保客戶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當然,收費的問題不單是明碼標價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建立禁收、限收銀行收費項目的國家規範與標準,確保消費者日常基本金融消費做到質價相符,不能總讓百姓“享受”排長隊的大排檔服務,“接受”五星級的費用。

  一言以蔽之,不妨把眼光放遠些看,企業競爭優勝劣汰是必然趨勢,改善行業質量、提高服務水平註定是企業發展硬道理。對銀行來説,面對不滿無需躲貓貓,費心思在尋找成本利潤和企業責任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收費價格回歸合理,消除公眾質疑,為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品牌信用基礎,才是看待問題的根本視角。

熱詞:

  • 銀行收費
  • 收費服務
  • 測評結果
  • 收費行為
  • 撓癢
  • 享受
  • 監管部門
  • 收費項目
  • 銀監會
  • 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