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未富先老制約經濟發展 專家建議提勞動年齡上限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齡化與健康”成為今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的主題。

  面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現象,有專家認為中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未富先老”;養老服務體系滯後於養老服務需求,是“未備先老”。中國應當如何積極應對?《法制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會長熊必俊。

  據介紹,當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上升到14%,就標誌著從“老齡化社會”過渡到了“老齡社會”。完成這一過程,法國用了100多年,而巴西、中國、日本、智利等國只用25年左右。

  對此,熊必俊説,從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結果來看,人口老齡化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人類更加長壽。中國也是如此。預測到2015年,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可能上升到15.2%,而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到66.0%。總供養比上升到51.6%,將面臨“人口紅利”(指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於66.6%,總供養比低於50%)之窗即將關閉的挑戰。

  對到2015年中國一對年輕夫婦要供養雙方父母4個老人的普遍現象,熊必俊認為,經濟發展,收入增加,供養能力提高,可以提高老齡化的承受能力。同時隨著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延長預期壽命,可增加勞動力資源。當然還包括提高全民素質,彌補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的不足;提高勞動年齡上限,通過立法,延長“人口紅利”期。

  熊必俊説,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界限不是永久不變的,確定勞動年齡範圍的主要依據是人口資源狀況、社會生産力發展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人口預期壽命和科學教育發展水平。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人口素質提高和預期壽命延長,需要而且有可能相應提高勞動年齡上限,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保持在有利於社會經濟和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

  他説,我國“十二五”規劃將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作為重要發展目標。如果我們隨著預期壽命提高,把勞動年齡上限從“十二五”規劃起每個“五年規劃”提高1歲,到2035年提高到64歲,屆時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從58.1%上升到71.5%,增加7.1個百分點,總供養比也會從72.2%下降到53.3%,使“人口紅利”延長到2030年以後。(記者胡建輝)

熱詞:

  • 勞動年齡人口
  • 人口紅利
  • 老齡社會
  • 預期壽命
  • 年齡範圍
  • 上限
  • 法制日報
  • 老齡化社會
  • 經濟發展
  • 社會生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