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22歲教授”的示範意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1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南大學22歲在校生劉路,因成功破解困擾國際數學界20年之久的 “西塔潘猜想”,3月下旬被中南大學破格聘請為正教授級研究員,並獲百萬元重獎,劉路因此成為中國目前最年輕的教授。與此前“23歲焦三牛任副縣級幹部”相比,“22歲教授”顯然更具新聞殺傷力,迅速佔據媒體重要版面,引爆各種評論。

  “22歲教授”的突破性,讓人自然聯想到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大家不禁追問,劉路之路,是否為解答“錢學森之問”提供了新的參照?中國已經吹起大師成長的清勁季風?如何讓更多的大師源源不斷涌流出來?

  大師的出現,本來就是一件充滿傳奇的事情,其中許多軌跡、許多因素並不可控,大師貴在難以複製。但深究其理,大師成長卻並非沒有一點規律可言,在托舉大師的眾多手臂中,至少有兩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賴經濟科技發展之力。大師及其成就,就像一座寶塔的塔尖,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發展程度、引領地位,無疑是塔身的重要組成。只有塔身足夠粗壯牢靠,塔尖才有華美屹立的可能。沒有登上月球,何以奢望火星?多年來,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項每每落戶經濟、科技發達之國家,就很能説明一些問題。

  二賴良性制度設計之功。時勢造英雄。人才的成長,得益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他們往往必然或偶然獲得了寬容、自由的成長空間。而我們的許多事情,壞就壞在説法太多、規矩太多。“凡事不能一刀切,但是必須切一刀”,在這樣詭辯式的説辭中,許多希望之星止于搖籃。制度是否存在重大問題,恰是“錢學森之問”的關鍵所在。

  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之後,“不惟學歷、不惟資歷、不惟身份”等一系列“惟才是舉”的觀念廣為傳播,人才工作增添許多活力,人才成長環境更加開放自由,人才工作成效自然不容質疑。但是,現實仍然不容樂觀,各種有形無形的手,還在死死鉗制著許多人才的成長進步之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沒有一定身份、一定學歷的人搞出一項發明、做出一項成績,上上選秀節目也許不難,真正得到重視卻難上加難。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在管死與放亂的考量中,許多地方或單位寧願選擇前者,一是不抵觸規定,麻煩少;二是不承擔風險,責任小。一些可能成為大師的人由此只能被坊間傷嘆,一些人才工作也因未能納入體制管理而失去依託,根本沒有得到重視甚至過問的可能。

  對於“22歲教授”的出現,輿論毀譽有之,有人質疑校方炒作,有人擔心力捧之下,劉路會成為另一個方仲永。劉路之路是非得失,當然需要時間檢驗。但我們認為,“22歲教授”決不止于“惟楚有才”,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更是一個好的示範。

  賀鍇

熱詞:

  • 22歲教授
  • 大師
  • 錢學森之問
  • 人才工作
  • 惟才是舉
  • 塔身
  • 中南大學
  • 人才成長環境
  • 登上月球
  • 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