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教育時評:22歲學生正教授帶給我們怎樣的聯想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9日 1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網絡版暫無網友評論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過去的一週,“中南大學聘請22歲的劉路為正教授級研究員”成為科教界的熱點。他創造了兩個“中國第一”——第一個大學沒讀完就成為教授的人,第一個22歲成為教授的人。

  這位22歲的正教授帶給我們怎樣的聯想?

  在可查證的資料中,中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之前應該是著名外交家、書法家、1904年10月出生的葉公超先生,他1924年獲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1927年任暨南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並兼吳淞中國公學英國文學教授,時年虛歲23。

  在葉公超那個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是值得回味的,一是名校甚多,清華、北大、中央大學、浙大、西南聯大、燕京大學等,都躋身世界前100名;二是大師輩出,20余歲的教授亦大有其人,如胡適、錢鐘書、陳省身、華羅庚等,他們不僅國內有名,而且也頗具國際知名度;三是學科實力較強,清華的文史、數理,北大的文史,協和的醫學、交大的工學、南開的經濟學、東吳的法學、金陵大學的農學等,都名揚海外;四是教授稀缺,一般的大學都只有幾名、幾十名教授,連清華與北大也都只有約100名教授;五是職稱非終身性,比如葉公超1927年在暨大、吳淞是教授,1929年到清華也是教授,但1935年到北大就只是一名英文係講師;六是教師學習機會多,清華規定教師每4年即可公費、帶薪出國研修一年,北大、中央大學和武漢大學等規定任教滿7年可以出國進修一年;七是教師待遇好,北洋時代教授月薪可達白銀200兩,五四前後可拿到近300銀元,民國時可拿600元左右,折合成今天的購買力,月薪都超過了萬元;八是教師慎獨于學問,戰前生活在清華園的王元化就説:“當時的教授看不起一般在國民黨當官的。”九是教師積極服務社會,不僅在席捲全國的政治運動中,都有教師的身影,他們還資助青年,自辦《新青年》《獨立評論》等刊物,發揮社會影響;十是培養的學生質量高,大學生畢業後多成為社會名流,出國留學生約20萬,歸國率遠遠超過90%,回來從教的超過60%成為了教授。

  中南大學擢拔22歲大三學生為教授,並給予其100萬元的獎金,這本身體現的兩點,很有意思,第一點,劉路不是被評為正教授的,而是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也就是説劉路可能像當年的葉公超一樣,現在在中南大學是教授,過幾年到別處去了,或者中南大學覺得它不符合教授條件了,他就可能不是教授了,這種壓力或許可以避免一些專家擔憂的“方仲永悲劇”的發生,即使發生了“方仲永悲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那時候不聘他當教授就行了。第二點,劉路被聘為正教授,並沒有我們習慣了的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也沒有國際權威期刊上的論文,只是一項硬東西——破解了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這對我們打破以往評職稱論資排輩、量化科研項目與論文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

  相比于葉公超那個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我們現在差的不是錢,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決心,而是缺少大師,缺少培養大師的環境。當然,在知識更新、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大師的成長遠比葉公超那個時代要難。中南大學特批劉路碩博連讀,為其“量身打造”培養方案,獎金100萬元,在國內外、在全世界、在設備領域最好的地方去講學、訪學,豐富他的閱歷,給他的科研提供更好的平臺,不管最後劉路是否能夠成為大師,但這種嘗試比讓特批姚明碩博連讀有意義多了。

熱詞:

  • 教授
  • 1927年
  • 中國高等教育
  • 中南大學
  • 聯想
  • 葉公超
  • 碩博
  • 中國第一
  • 新青年
  • 量身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