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在校生成為教授帶來的聯想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郭文婧

  23歲的在校學生劉路被中南大學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成為目前中國最年輕的教授。(3月21日《湖南日報》)

  在可查證的資料中,中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之前應該是著名外交家、書法家葉公超。

  葉公超所處的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值得回味,一是名校多,清華、北大、中央大學、浙大、燕京等都躋身世界前100名;二是大師輩出,20余歲的教授大有其人;三是學科實力較強,清華的文史、數理,北大的文史,協和的醫學,交大的工學,南開的經濟學,東吳的法學,金陵大學的農學等名揚海外;四是教授稀缺,連清華與北大也都只有約100名教授;五是職稱非終身制,比如葉公超1927年在暨大、吳淞是教授,1929年到清華也是教授,但1935年到北大就只是一名英文係講師;除此以外,教師待遇好,慎獨于學問,且積極服務社會。在這種背景下,大學培養的學生數量雖少,但質量頗高。

  中南大學不拘一格擢拔在校學生為教授,至少有兩層意思讓人回味:首先是劉路被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的名分,也就是説劉路可能像當年葉公超一樣,教授的頭銜並非終身制,這種壓力或許可以避免一些專家擔憂的“方仲永悲劇”的發生。第二,劉路被中南大學擢拔,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破解了“西塔潘猜想”。這對打破以往評職稱論資排輩,不拘一格發現、提拔人才,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差的不是錢,不缺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決心,而是缺少大師,缺少培養大師的環境。硬體並不差的高等教育,卻鮮有拔尖創新領軍人才脫穎而出。“錢學森之問”,猶回蕩在國人耳旁。

  發現人才不易,培育人才更難。中南大學打破常規聘任劉路,為其“量身打造”培養方案,給他的科研提供更好的平臺,不管最後劉路是否能夠成為大師,但這種嘗試值得社會期待。

熱詞:

  • 教授
  • 1927年
  • 在校生
  • 葉公超
  • 中南大學
  • 中國高等教育
  • 湖南日報
  • 量身打造
  • 文史
  • 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