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魯迅一則逸聞的比勘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書邊小札

  李國濤

  在《中華讀書報》(2012 1 14)讀到周惠斌《豐子愷魯迅同譯〈苦悶的象徵〉》,那書是日本理論家廚川白村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也有極大極好的影響。這是文學翻譯史上一個有趣的話題,議論至今。

  兩個譯本同在1925年出版。由於魯迅已是著名作家,怕自己的譯本會影響新人的譯本,所以還曾請出版社延後出版自己這本書。後來兩位譯者友好地相見相識,成為好友。初次相見已在1927年的上海,見面之後都很客套。豐子愷説:“早知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魯迅則説:“哪,早知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沒有什麼關係,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會算多呢。”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近日讀了臺靜農先生的《酒旗風暖》散文集(青鳥出版社)。我很愛讀臺先生的散文,它真切樸素,而所述又常是後來的作家所不曾經歷的事件,所以也可以當作史料來看。書裏有《憶常維鈞與北大歌謠研究會》一篇,就説到上面提到的譯事。臺先生是這樣寫的:“魯迅先生準備翻譯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告訴維鈞,他説豐子愷已在翻譯了,上海時報每天登出一段。他拿來給魯迅先生看了三次,説不用看了,仍然翻譯。其中有關於法國莫泊桑的小説《項鏈》及波特來爾的詩,與比利時望萊培格的法文詩,都由維鈞為之譯出。”從這裡可以看到,豐子愷之譯,在魯迅之前。可見,魯迅説的“早知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這完全是客套話,是由豐子愷的客套話而引出的。説譯本可以有多種,那才是魯迅的客觀見解。這種見解也不只一次提出。

  至於臺先生文章寫到的常維鈞,是法文係的學生。他怎麼與魯迅有這樣多的聯絡呢?説來也有趣。他是當時北大歌謠研究會的主力會員,後來在民俗研究方面有成就。在五四時,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常維鈞讀後很受震撼,後來又知這位小説作者周樹人在北大開《中國小説史略》的課程。小説在中國文人眼裏,本來就無足輕重,當然也就沒有人想到為此種文體去寫什麼“史”。現在,出來了,而且作為大學的一種課程出現,這不但使人震撼,而且使一位敏感的青年震動。於是常維鈞就一直去聽這門課。不但聽課。當時這講義是油印的,上課時才發給學生,法文係的常維鈞就一直自覺擔任刻蠟版和油印的任務,上課時帶到課堂上發給同學。他追隨魯迅幾年,臺先生説:“他是為崇敬魯迅而傾心投效來的。”“魯迅先生在北大教授四年,同學中確信沒有第二人像他這樣的。”

  這是由《苦悶的象徵》兩個譯本同時出版,扯到了魯迅當年的學生常維鈞。讀《酒旗風暖》這樣的書,常會聯想到此類文壇掌故。

  李國濤

熱詞:

  • 1927年
  • 逸聞
  • 豐子愷
  • 譯本
  • 狂人日記
  • 項鏈
  • 苦悶的象徵
  • 酒旗風暖
  • 中華讀書報
  • 豐子愷魯迅同譯〈苦悶的象徵〉
  • 搜索更多1927年 逸聞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