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湖北省 >

副教授拒絕在學術期刊上發文十餘年職稱未變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2日 1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19日,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興林承擔的本科課程舉行期末考試,評卷、登分將於下周完成。因為要把這學期的課上完,本該在去年10月退休的劉興林多做了兩個月,現在學期結束,他就要正式退休。

  早在1993年,劉興林就被評為副教授。17年過去了,正式退休時,他還是副教授。

  因為不滿一些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登論文的做法,劉興林11年來沒在期刊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劉興林今天在給記者的郵件中稱,未能晉陞職稱與近十年不發表論文應該有點關係——他申報教授幾次都沒能通過,畢竟條條框框在那兒。這對他退休前後的待遇是有一些影響,但家人理解他,學生們支持他,他沒有壓力,不後悔。

  發表論文要自己掏錢

  劉興林在華中師範大學執教長達35年,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的教學與研究,1993年被評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擔任碩士生導師。1999年之前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共計20余篇,其中《史記》系列10多篇,還出版了《史記》解讀文本4種。

  1999年,劉興林給一所高校的學報投稿,編輯打來電話暗示要版面費,他當即要回了稿子。他向自己在北師大的導師請教,導師説"有這種規矩"。後來,因為稿件質量確實不錯,編輯用稿費抵衝了部分版面費,還讓劉興林補交了100多元。對此,劉興林不解:寫論文是勞動,付出勞動就應該得到報酬;論文達不到水平就不要發表,發表了就應該付稿費。

  劉興林發現,自從發表論文與評定職稱等挂鉤後,在學術期刊發論文的需求迅速上升,買賣版面變得屢見不鮮,部分學術期刊不看論文質量而先談版面費,更有甚者,在有發表需求的人和論文"槍手"之間充當仲介。

  "發表論文不給稿費也就罷了,還要自掏腰包?這不正常。"劉興林決定不再光顧學術期刊。

  寫了論文放到博客上

  不發表論文,但劉興林並未停止筆耕,2007年,他開了"漆園丁教學博客",把論文放到博客上。

  記者今天登錄"漆園丁教學博客",劉興林撰寫的學術論文有50篇,講義講稿30多篇,各類教學雜談80多篇,最新一篇論文是去年6月12日發表的《司馬遷的生命意識與<史記>的悲劇精神》。不少文章的後面跟著網友評論和求教的提問,對提問,不管來自學生還是陌生網友,他都在第一時間解答。他因為用博客輔助教學,2009年被華中師大師生評為"感動校園人物"。

  截至今天,"漆園丁教學博客"點擊量已經突破21萬人次。

  "副教授"原地踏步17年

  劉興林説,十多年前他覺得自己的學術成果還不夠豐富,便沒有申報教授職稱。近幾年申報了幾次,都在院一級投票中落選。

  他説未能晉陞教授與近十年不公開發表論文有關係。對自己博客上論文的質量,劉興林很自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中大約三分之一有獨到新意,而且發現至少兩篇較長的論文被人全文抄襲發表。

  據他介紹,華中師大有關晉陞教授的條件中有一項指標,可能是要求近5年裏發表進入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論文兩篇,而他十多年未公開發表論文。他説自己的教學成績超過申報標準。

  劉興林在課堂上深受學生歡迎和好評。在校內,他曾3次被評選獲得教書育人獎,2次被評為教學優秀一等獎,還有1次被評為全員教學競賽文科唯一的一等獎,1次被評為研究型教學優秀獎併為全校講示範課。在校外,劉興林當選2009"評師網"全國最受歡迎百佳教授排行榜第21名和全國魅力教授榜第63名,2009"評師網"湖北省最受歡迎的十大教授。

  劉興林説,華中師大文學院領導為他的職稱問題做過努力,專門寫報告申請特批,教務處、社科處也都簽署同意,可人事處回復:文學院的教授已經超額。院長曾經對人説,沒能解決劉興林的教授職稱問題,心裏很難過。

  考核教師應該把教學放在第一位

  華中師範大學校園BBS上,許多同學發帖表示對劉興林的支持。

  劉興林11年拒發論文在網上也引起了關注。武漢一家網站就此事做了一個調查,給出兩個選項:花錢發表論文不正常,支持教授做法;教授論文水平不足,為自己找藉口。結果近九成網友選擇前者。

  不少網友稱,花錢發論文,簡直是對學術的一種褻瀆;更有網友指出,期刊收版面費等亂象的深刻根源,在於我國學術評價機制、職稱評審機制不合理,把論文發表數量與升職、加薪甚至能否畢業等"捆綁"在一起,怎能作為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硬杠杠"?

  劉興林稱,現在絕大多數評論對他表示同情,殊不知有人是不慣於被同情的;大家積極推動高校儘快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才是他的願望:要真正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考核教師理應將教學放在第一位;同時要提升科研水平,不能只顧追求"製造"論文的數量。

  本報駐鄂記者錢忠軍通訊員袁丁(本報武漢1月21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