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富階層闖藝術圈玩投資遊戲 圍繞著二三流藝術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04: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資本介入當代藝術,大批新富階層闖入藝術圈。2008年藝術市場高峰時,幾乎遍及各個領域,如證券、房地産、煤炭、IT、外貿、醫療、影視、電信、媒體等。新富階層涉足當代藝術主要是為了購買或經營藝術,通過購買藝術品使投資保值、增值,甚至用來洗錢。但商業目的或喜愛藝術並不完全是初衷,從大背景看,還有時代的精神原因。比如,對形而下的娛樂生活産生審美疲勞,精神上尋求上一個臺階,這個臺階即當代藝術。

  財富到手後,新富階層第一階段的消費生活大多是夜總會紙醉金迷,出國旅遊或者投資娛樂圈,一段時間後,有情懷者會感覺這種生活也沒啥意思,娛樂圈情義淡薄。相對而言,當代藝術群體倒有一些精神含量,購買藝術品本身還是一個投資遊戲。新富階層在進入了當代藝術圈後,有些人發現這是一個臨時寄託的社會空間。當代藝術圈是一個江湖,但它也是一個民間自主、自由競爭的社會。它遵循市場經濟,在觀念、市場銷售、藝術交流上比較國際化,參與者的江湖地位則是由個人魅力和才華決定的。這讓一部分崇尚個性並有情懷的新富有了歸屬感。

  近十年,我跟新富們多有接觸,由於性格及眾多因素,他們在當代藝術圈的人生亦像一齣《浮生記》。1998年我到了北京,2000年在成都的上河美術館策劃了“轉世世代”展覽。館主是出身建築師的地産商陳家剛,他將售樓處改成美術館,這也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三大民營美術館之一。那時不少藝術界人士圍著他吃飯,我還曾旁聽他與潘石屹(微博)高論如何統一地産江湖。但數年後,項目破産,那些圍著他的人也不見了。他倒灑脫,拿著照相機做起了藝術。2003年我在炎黃藝術館的環碧堂畫廊策劃了“青春殘酷”的展覽。畫廊主是李國盛,他是工人出身,從上世紀90年代初倒郵票開始,然後炒股票、期貨、明清傢具、古玩、地産,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老李有次跟我聊天,説批評家收入太少了,與所作貢獻不對稱。在市場火爆期,他抱怨一些70後畫家不講情義,落魄時要求畫廊包銷作品,等做出了市場,又要單飛。過了幾年,聽説老李在澳門賭博輸了很多錢,拋掉了不少手中的作品。後來,有一次在華威橋的古玩城碰到他,老李説不做畫廊了,準備乾老本行古玩。老李其實不太懂藝術,他一生都在倒貨。

  這些年打交道下來,發現新富階層沒有幸福感。在完成了財富及消費體驗後,他們找不到終極歸屬感,因此他們有一種不上不下的虛無。他們中的一些人喜歡文化或藝術,但骨子裏仍是商人。因為在自己的圈子裏做慣了老闆,對藝術圈還是會覺得隔膜。比如參加飯局,有些人儘管面子上跟藝術人混,但看得出不爽。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有人奉承,一旦在飯局上不以他為中心敬其三分,他們會很難受。我現在儘量少和這些人吃飯,因為結果大家都難受。我這十年裏跟不少富商談藝術上的合作,但基本上很難有交集。這些人經過長期的商戰訓練,已經設計出一套模式,保證他們能將任何事情納入其商業,並保證不吃虧。我從不對富人支持學術抱什麼希望。新富階層中的一部分覺得在藝術圈能夠成為一種尊嚴享受的中心,但真正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不可能圍在他們身邊,所以他們身邊總會圍著一群看中其資本的二三流藝術人。他們幸福嗎?這就可想而知了,我有時覺得他們在精神上是很可憐的一群人。

熱詞:

  • 新富
  • 當代藝術
  • 藝術交流
  • 藝術市場
  • 階層
  • 畫廊
  • 娛樂圈
  • 美術館
  • 浮生記
  • 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