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光明日報:優化大學的生源結構不是小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9日 1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媒體近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今年第1期刊發了題為《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的論文。文章指出,上世紀90年代後,北大學生中,幹部子女佔比呈現上升趨勢,到1997年,該比例達到39.76%,首次超過專業技術人員子女,更遠超工人和農民階層。

  這一問題其實早就引起了各界的關注。清華大學此前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有79%的國家級貧困縣沒有一個學生進入清華。而早在2009年,《人民日報》就報道稱,在教育部直屬的高校中,農村生源的比例僅為30%左右,且有減少的趨勢。《無聲的革命》一文通過對兩所重點大學50年來生源社會階層的實證研究,再一次提醒我們,我國的高等教育並沒有改變社會結構,而只是延續和強化了既有的社會分層。

  依據社會公平原則,公立大學,特別是北大清華等國家重點大學,社會各階層的生源應呈現出合理的比例,並且最好能體現出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教育促進社會階層合理流動。否則,就等於阻礙了弱勢群體子女的公平入學機會,強化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精英階層對重點大學的壟斷。客觀而言,上述現象的産生不能僅歸咎於大學的招生政策,但重點大學明顯應在改變現狀上有更積極的作為。

  大學招生固然要堅持優異第一。但是,受限于客觀環境、教育條件和教師水平,農村和社會困難群體的子女在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特長技能等方面,顯然要弱于城市中同齡人的水平。在堅持“入學機會平等”的第一原則下,重點大學有必要通過修改招生錄取政策,逐漸提升農村和社會弱勢群體子女在學生總數上的比例,並定期公佈生源的詳細數據,自覺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這其實也是大學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我們欣喜地看到,重點大學已經有所行動。清華去年專門針對國家級貧困縣的考生,制定了“自強計劃”,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所有中學,均可推薦一名考生參加清華的自主招生。人大“圓夢計劃”每年擬選定50所縣及縣以下生源好、信譽好的中學,給予推薦資格。獲推薦考生應具有農村戶籍,且家中三代無大學生。北大最新公佈的具有“校長實名推薦制”資質的中學名單中,也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的傾斜力度。

  教育乃是國之大計,促進社會流動、增進社會公平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一個擁有良性制度的社會,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都可以憑藉自身的才華和拼搏,改變命運。當然,這是一項非常宏偉的社會工程,需要教育部門統籌規劃、協調安排。而重點大學本身,理應成為先行者,併為整體環境的改變提供發力點。

熱詞:

  • 生源
  • 重點大學
  • 大學招生
  • 自主招生
  • 弱勢群體子女
  • 中學
  • 招生錄取
  • 人民日報
  • 考生參加
  • 入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