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如何用母語來訴説?(20111011)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1日 2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2e3848dbe6b64744e43f4aababe4607c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新聞1+1):中國有5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年輕人這一路受教育下來,幼兒園、小學、中學,然後是大學。在這之後,最後能夠熟練地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讀、寫,並且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細微感受的還有幾個。

    董倩:歡迎收看《新聞1+1》。

    本台記者白岩松最近正在內蒙古的海拉爾對這個問題進行採訪。岩松本人就是一位蒙族人,而且從小就在海拉爾長大,我們不妨先請他用蒙語給大家問個好。

    白岩松:董倩,還有觀眾朋友,你好。我現在就是呼倫貝爾電視臺新聞演播室來跟大家作報道。

    主持人:岩松,我打斷體一下,你剛才用蒙語給我們問了一句好,能不能再多説一句,説一句歡迎收看《新聞1+1》。

    白岩松:説不了了,説不了那麼多。接下來可能我得給觀眾朋友詳細介紹一下,呼倫貝爾是我的家鄉,我在這出生、長大。我的爺爺只會説蒙語,一句漢話不會説;我的爸爸,蒙漢兼通,因為他是他們那的第一代大學生;到我這可以説一些蒙語,比如説吃、喝等等,這些都沒有問題,能説一些,也能聽一些,但是平常基本上是用漢語來主持節目,這一點您是知道的;到了我兒子的時候,用蒙語他完全一句話都不會説,但是英語説得不錯,這是四代人。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一種背景我格外關注母語,各個民族的母語,在我們變遷時代中的一個發展。

    台灣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席慕容,他是蒙古族,有一首著名的詩後來變成了著名的歌詞,《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裏面有這樣一句,我相信很多人唱到它的時候都會格外被觸動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少數民族。那個歌詞是“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説”。因此這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問號,究竟現在我們的民族語言教育發展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階段?面臨哪些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帶著這樣一系列的問號,回到了我自己的家鄉。來,從呼倫貝爾的一所小學開始説起。

記者調查:蒙語教育狀況堪憂

    白岩松: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裏有一所資格很好的小學,就是我現在在的這個呼倫小學。資格有多老呢?已經106年了,這所學校是一個以蒙古語教育為主的民族學校。別看這個學校座落在呼倫貝爾市的海拉爾區裏,但是在整個20多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它像吸鐵石一樣極具吸引力,因為有很多家庭想把自己的孩子接受民族教育,就會把孩子不遠千里地送到這所學校裏來。

    解説:一年級一班,卓拉和表妹所在的班級,開學第一節的數學課。

    在呼倫小學,像卓拉這樣的少數民族孩子一共有588名,他們中的90%都來自以畜牧業為主的四個旗縣。在這裡,他們除了能夠學習蒙語、漢語和英語,還將接受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活動,這也讓蒙原文化在孩子們身上得以傳承延續。

    白岩松:在民族語言的教育當中,小學這個入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這麼説?因為只有小學選擇了民族語言的教育之後,將來才有可能去上初中和高中,雖然也許也會人離開,但是如果小學的時候沒有選擇蒙古語言教學或者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學校,將來絕不可能在中學或者大學的時候再回來,因為完全跟不上。所以小學這個入口如何增強吸引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呼倫小學如果要是從現在數字的變化來看還是比較樂觀的,2008年的學生是256名,2010年的時候376名,2011年的時候588名。在這樣一個急劇增長的數字,而且教職員工三年還增加了17名少數民族教師。我們看到的都是好消息,一方面是呼倫小學辦得非常好,具有吸引力;另外,今年內蒙所有的中小學,只要是民族語言教育,全部免學費、免學雜費,還有補助,而且伙食每天補三塊,加起來的錢需要得很多,吸引力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人數增加還有一個原因就在於優質的學校太少了,很多牧區的民族小學取消了,所以大家都要不遠千里、不遠百里地集中到呼倫小學來。其實要選擇上這樣一個小學,家長也很掙扎,也要開會。來,我們到呼倫小學門口去聽聽家長們的心聲。

    白岩松:現在在呼倫小學都實行的是雙語教學,也就是平常比如説講數學等等都是用蒙語講的,但是要學漢語,同時當然也要學英語,變成了三語教學。當他們的家長選擇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呼倫小學上學的時候,其實要面臨很多很多的挑戰。在呼倫小學588名學生當中,只有80名是海拉爾的,剩下都是從各個旗縣不遠千里、百里過來的。他們要麼是讓孩子住宿,就常年不能在父母的身邊長大;要麼就是父母中間的一位或者説爺爺奶奶中間的一位選擇到海拉爾來租一個房子,給他們做飯等等。為了延續這樣一個民族語言教育,他們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不過民族語言教育的確非常重要,像《北京青年報》評論員張天蔚就認為,我覺得他這句話説得蠻好的,“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來説,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消失,都是大家共同的損失。”因為不僅僅我們是在關注蒙語或者説是維吾爾語、藏語,這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所以我們要看著這是我們共同的一種文化傳承。話雖然這麼説,但是時代畢竟在變,整個挑戰也變得非常大,我們聽聽一位專家給我們解讀一些數字。

    巴音巴特爾(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總編輯):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冊,就是説新入學的學生必須要買的語文課本,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冊。1992年的時候,我們一共印刷發行六萬八千多冊;但是到了2005年,(發行)多少數字呢?兩萬兩千兩百多冊了,純蒙語授課學生的(課本)。就是在15年當中已經有四萬五千多個學生(不學習蒙語),減少了這樣(大)的數字。但是我們人口統計學的角度看,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不是在減少,每年還是有所增加的。這個數字,學生的人數和蒙古族人口增長的數據是不成比例的。所以這個説明什麼?就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學生放棄學習母語了。

    白岩松:是,很多的學生都哪兒去了?我也諮詢了一些專家,其實歸納起來答案大致是這樣。第一,現在對於蒙古族,包括其他的一些少數民族來説,孩子也在減少,就是總體生源是在減少的,這跟漢族的狀況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説很多的蒙族家庭生三個的很少了,有的生兩個,甚至有很多就生一個,生源在減少。第二,畢竟有很多的父母由於通婚、開放的原因去選擇漢語學校,讓自己的孩子受教育了,分流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為語言有這樣一個特點,越是封閉的環境裏語言越容易保存,越是開放的環境當中語言越容易失去某種,比如説少數民族的語言可能就會受到影響,這是第二種,進了漢語學校。第三種,也不排除這些年民間會有一種“蒙語無用論”這樣一種説法,導致一些孩子選擇了漢族學校。也許還有其他的原因,我們不妨到呼倫小學旁邊的一個漢語授課的小學,叫勝利小學,去進行一番調查,您看看調查的結果會是什麼樣?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