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肖捷撰文詳解結構性解釋政策取向和重點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1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陷入經濟低迷的狀態下,我國經濟保持了穩定增長勢頭,政府宏觀調控起到了重要作用,結構性減稅顯示出特有功效。

  一

  起源於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後出現的歐洲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不僅揭示了完全由“看不見的手”決定的分配並不都是社會最需要的分配,而且暴露了一些發達國家長期通過負債維持個人消費或政府開支的增長模式已經無力繼續成為激活經濟復蘇的引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也形成了倒逼機制。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抓住世界經濟步入新的上升週期的有利時機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取得了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長足進步。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逐步變化,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面臨著加快轉變的迫切需要。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協調,偏高的投資率、偏低的消費率、偏大的貿易順差對經濟增長形成的拉動效應不可持續。長期通過耗用大量能源資源等生産要素換取的經濟總量擴張,在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強,各類約束性矛盾日趨突出的狀態下無法延續。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創新推動,以低水平産業重復生産為主要特徵的畸形産業結構難以為繼。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和社會群體收入差距不合理的狀況,無論是對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實現共同富裕都不相適應。因此,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在深層次上是對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

  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央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即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向依靠一、二、三次産業協同帶動轉變,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圍繞這一總體要求,需要在體制機制和利益導向上形成相應的制度性安排,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

  稅收是政府籌集財政收入、調控經濟、調節分配的重要手段。由於社會可供分配的資源有限,稅收實際上是把企業和個人掌握的部分資源依法轉為政府支配。我國目前是實行複合稅制,徵收的稅種可以分為貨物勞務類、所得類、財産類和行為類。其中,貨物勞務類和所得類稅收約佔全部稅收收入的90%。這些不同種類的稅收在籌集財政收入的同時,也影響著企業和個人的投資與消費、收入與財富分配,以及生産和交易等行為。通過科學運用調整稅基或稅率、設置徵收標準等稅制要素,制定實施減稅政策,將原由政府掌握的資源轉由企業和個人支配,可以在預算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下,改善供給和需求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熱詞:

  • 結構性減稅
  • 國際金融危機
  • 複合稅制
  • 政策取向
  • 經濟發展
  • 總體要求
  • 經濟總量
  • 倒逼機制
  • 稅制要素
  • 勞動者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