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京報:異地高考應針對“增量改革”做文章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8日 11: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推進異地高考改革,本地考生權益不一定必然受損,教育部可以單獨核定異地高考考生的招生指標,增量指標從國家增量中統一解決,從而化解京滬等本地考生的顧慮。

  民眾翹首以盼的異地高考問題終於有了官方的聲音,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和副部長杜玉波的先後表態,標誌著異地高考改革方案在年內出臺幾成定局。此前的2月29日,山東更是開全國先河,宣佈“2014年起,允許非戶籍考生在山東參加高考”,成為了實踐的首例。

  據有關報道,教育部醞釀中的異地高考改革方案與山東出臺的政策“思路上一致”。但眾所週知,山東之所以出臺這樣的政策,一個重要原因,是和其既非人口流入大省、且高考競爭異常激烈有關。這種政策,在京滬這樣的人口流入密集、高考指標多、升學率高的城市能否落實,恐怕不容易。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的表態,也印證民眾擔憂——“既想到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之所以難,就難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

  誠然,京滬等地高考指標多、升學率高均是歷史遺留問題,如果突然改革、影響到考生“權益”,確實有可能面臨較大的阻力。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一再告訴我們,在正視既有合理存量的前提下,針對“增量”做文章,才能團結最大多數支持改革的力量。

  因此,保證京滬等地的考生高考錄取率不被下降,或許是使得京滬等地政府、市民不抵觸異地高考的前提。推進異地高考改革,也不必搞成隨遷子女得益、所在城市考生必然權益受損的“零和遊戲”。比如,異地高考改革初期,可由教育部在不核減流出地招生指標的基礎上,按照不低於或者略低於流入地的錄取比例,單獨核定異地高考考生的招生指標,所需增量指標從國家增量中統一解決。

  當然,在京滬這樣隨遷子女較多的城市,一下全面放開或許不現實,符合什麼條件能參加異地高考,必須考慮多方因素,通過公開、透明的決策程序加以確定。《新京報》聯合鳳凰網針對“異地高考應具備什麼條件”等問題進行的調查顯示:考生在當地接受完整的教育;家長在當地工作,並具備一定年限的納稅證明;家庭在當地擁有固定房産一定年限是普遍比較認可的條件。有關部門應結合實際,結合學校、家長、專家、政府等異地高考相關利益方合理確定條件,以盡可能在保證合理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剔除“高考移民”,減輕改革壓力。

  很多人關注的京滬與西部內陸省份和廣大農村地區高考錄取比例差距大的問題,這是另外一個涉及教育公平的宏大命題,不屬於異地高考的解決範疇;即使解決起來也是一個逐步推進的漫長過程。如果異地高考方案企圖解決這一問題,那最終只能是拖累異地高考的推進、耽誤隨遷子女的“終身大事”,而使改革陷於多難的境地。(轉自新京報,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熱詞:

  • 高考改革
  • 增量
  • 高考移民
  • 增量改革
  • 高考錄取
  • 高考考生
  • 教育公平
  • 京報
  • 異地
  • 招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