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華網評:凈利達萬億的銀行應讓利實體經濟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1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商業銀行凈利潤達1.0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75億元。(2月20日《人民日報》)

  應該説,銀行業利潤暴增是經過多年改革,我國金融體制逐步完善,銀行內部治理結構趨於合理,經營管理能力增強,盈利渠道多元化等內生機理造就的。特別是中間業務收入從過去佔整體利潤的幾個百分點,躍居去年的將近20個百分點。銀行業盈利大幅增加首功是來源於改革,這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也必須看到,金融業的改革不徹底或者改革滯後,無形中造就了銀行業的暴利。比如,利率市場化機制問題。在銀行業的總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僅佔19.3%,也就是説八成多收入來源於利息收入。就是在這兩成非利息收入中,其中一大部分也是貸款派生的或者從利息收入上剝離為非利息收入的。其實,利息收入佔整個收入恐怕遠不止八成多。

  在現有利率機制下,貸款利率可以浮動,也就是半市場化的,而存款利率是完全管制的,沒有任何浮動餘地。這就造成作為銀行資金來源的存款成本被壓得很低,甚至處於負利率狀態。目前,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5%,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56%,按照基準利率計算利差高達3.06%。而一般銀行都向上浮動一定幅度,實際利差要大得多。而且附件在貸款上的銀行顧問等投行收入、售賣金融理財産品收入等五花八門,銀行從一筆貸款得到的收入遠遠不止凈利差收入。

  銀行另一大收入來源是中間業務收入。合理的中間業務收入包括給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增值理財産品等應該得到的收入,以及銀行利用自己遍佈全國的物理網點櫃臺優勢代理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等産品銷售等合理代理收入。但是,許多商業銀行卻把本就應該為客戶提供的一般性結算手段作為中間業務收入的來源,坐享畸高利潤,比如,附加在只具備存取款功能的銀行借記卡上的收費就五花八門,而且還取消了不收費的存摺,使得客戶只能選擇收費存取款工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銀行業暴利的承受者主要是兩個對象:一是個人客戶,二是貸款企業以及個人。作為儲蓄者的個人客戶,一邊被負利率剝奪,一邊被銀行收取各項費用;作為貸款企業和個人,一邊給銀行付著利率浮動後的畸高利息,一邊還被收取這樣那樣的直接和間接五花八門費用。銀行“兩頭吃”現象的存在,不能不引起警惕。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筆者憂心的是,如果金融機構從實體經濟和消費者身上獲取中間利潤過多,不但不能促進經濟發展,反過來將阻礙經濟發展。因為,中間環節的金融從實體經濟中吸吮利潤過多,實體企業必然“失血”,發展後勁就會越來越弱,最終也將使得銀行利潤不可持續,還可能釀成企業被銀行收取過多利潤、被高資金成本“逼死”,難以歸還貸款,釀成金融風險。

  因此,為了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為了實體經濟儘快走出困境,為了提振居民消費,也為了銀行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遏制銀行業暴利,銀行業應該大舉讓利於實體企業、讓利於民。

  要實現這一點,長期措施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要攻下利率市場化的最後堡壘——存款利率。眼下急需的是提高存款利率,縮小或者取消負利率,適度降低貸款利率,以縮小存貸利差,遏制銀行暴利。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實體經濟
  • 理財産品
  • 銀行業
  • 中間業務
  • 失血
  • 人民日報
  • 利差
  • 負利率
  • 存款利率
  • 個人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