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低質的致歉和非理性“評價學”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5日 11: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1日,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發生第16天,河池市就事件應急處置舉行新聞發佈會,市長何辛幸向公眾就鎘污染事件鞠躬道歉。(2月2日《京華時報》

  在此類危機事件中,官員道歉已不具新意。對此,公眾輿論從最初的激賞,到其後的習以為常,直至晚近稍顯厭倦。伴隨官民關係的重新梳理,職能者的致歉,或已不再被視作放低身份、勇於擔責的可貴姿態。現代文明的共識是,公職機構乃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既如此,倘若履職不力,道歉、自省、追責,何嘗不是理所應當之事。以此為認知前提,圍繞“龍江河鎘污染”,河池市長的一番陳白,及觀者對此的反應,實則很值得玩味。

  在報道中,“16天”被著重強調。在很多人看來,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所謂“道歉”即便應該,也無疑是“遲來的”。類似情緒很有市場,而問題在於,並不存在一種嚴格意義上“及時的道歉”。事發十余天,方才鞠躬謝罪,太晚抑或太早?須厘清的是,及時且迅速的認錯,可能僅是某種狡黠的公關辭令;而看似滯後的道歉,也未嘗不會是嚴謹調查後的真誠回應。道歉的質量,從不天然與時機節點挂鉤。

  評點“道歉”的水準,永不該簡化成“及時”和“遲來”的二元劃分;探討“道歉”的意義,一再套用“不應止于道歉”的句式,亦是令人遺憾的思維懈怠。對官員的各種道歉,民間輿論唯有建構起理性的“評價學”,才能真正起到正向的規束作用。故而,在時效性之外,何為有“質量的道歉”,才是迫需形成答案的追問!長久以來,眾人多將“道歉”視為象徵性動作,而鮮有人寄望藉此獲得實利。而事實上,“有質量的道歉”理當衍生直接、可見的現實效應:或消解多方對立,或厘定責任歸屬、或闡明補償利益分配……

  早前,純口頭的、空泛的官方道歉,便令民眾深感欣慰。但時至今日,唯“有質量的道歉”,才能引發共鳴。何辛幸的致歉,所以難言成功,或不在於時機不當,而仍在於用陳舊的語式,應付已經刷新的民輿口味。其人一番發言,固然能一定程度緩解“對立”,卻既未明確職能者的責任,也沒給出具體的補償方案──當然不應對一句致歉期待過多。作出起碼的承諾,引出相關的討論,才是當有的內容。

  很難説,低質的道歉,與非理性的評價學,到底孰先孰後。唯一確知的,在兩者無法協同共進的當下,公共危機之後,良性的官民互動實難發生。蔣璟璟(廣東大學生)

熱詞:

  • 道歉
  • 16天
  • 有質量的道歉
  • 京華時報
  • 評價學
  • 官民互動
  • 龍江河
  • 現實效應
  • 句式
  • 語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