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電影亟待重塑自己的“精神形象”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一路歡歌”,130億元左右的票房收益定格了2011年的“輝煌”。但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僅37.4%的受訪者對當下的國産電影表示滿意,45.0%的人感覺一般,17.6%的人表示“不太滿意”或“不滿意”。這廂熱鬧非凡,那廂冰冷以對,這之間的落差表明,中國的電影創作蘊藏着難以回避的危機。

  危機源自哪?最為根本的,恐怕在於目前的中國電影創作過度地維護着自己的“商品形象”,而越來越疏遠對藝術質量、文化重量和思想力量的熱忱追求,“精神形象”經營得不能令人滿意。

  中國電影創作的“商品形象”與“精神形象”如同翹翹板一般,總是難以保持動態的平衡。至今依然在電影市場上叱吒風雲的“第五代”導演,以對民族命運和人生價值的冷峻思考為己任,通過濃墨重彩地塑造電影的“精神形象”,在影壇莊重亮相。不過,他們多多少少忽略了電影的“商品形象”,不太考慮市場需求和資本回報,一味地埋着頭思索,進一步軟化了國産電影的軟肋。經過近年來的市場培育,通過明星、票房、檔期、廣告等概念的強力推動,電影的“商品形象”得以牢牢確立,但電影創作出現了滑向“賺錢工具”的苗頭,不論是外在宣傳上的惡俗炒作,還是內在質量上的精神氣短,都在逐漸遠離電影的文化與思想價值。

  例如,《鴻門宴傳奇》,使勁地往正劇的道路上狂奔,又想把故事編得神乎其神,把俗套的內容一股腦兒地拼接上,這樣的作品怎麼能逃脫掉“四不像”的面目?《白蛇傳説》,把傳統的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顛覆了,原本最為閃光的東西被抹煞了,留下來的只是仙界與世俗愛情的簡單演繹;《大武生》以京劇的名義招搖過市,結果呈現出來的卻是刀刀見血、招招致命的視聽堆砌,了無京劇“唱念做打”的寫意特性與審美韻味……這些作品在2011年電影市場上都有過“風生水起”的記錄,但在精神內裏上卻漏洞百齣、虛弱淺薄。

  提倡重塑電影的“精神形象”,不是要回到“主題先行”的老路上。電影作為藝術形式,不是唱高調、喊口號就可以獲得精神的熔鑄。電影要遵循自身的藝術創作規律,要按照電影的方式來辦事,關鍵是辦的這個“事”要有內蘊精神的厚度與思想的光亮。

  其實,電影並沒有那麼複雜,創作時始終懷着好意地想著觀眾,就像跟人見面對談一樣,該説些什麼,或者要介意一些什麼,心裏要有數,不冒犯人家,從裏到外透着對人的敬意與尊重,讓人家覺得舒坦,願意跟你一起度過這段時光。這中間,最重要的是真誠,而真誠是重塑電影“精神形象”的有效手段,也是最終的歸宿:真誠地面對歷史的蕪雜與厚重,真誠地訴説生活的痛楚與歡欣,真誠地燭照人性的溫情與暖色。

熱詞:

  • 商品形象
  • 中國電影
  • 精神形象
  • 電影市場
  • 電影創作
  • 電影要
  • 主題先行
  • 唱念做打
  • 第五代
  • 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