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1年,知名的黑龍江省五常大米迎來好光景。大米不僅質量好,價格也節節攀升,每斤的最高售價甚至賣到了199元。但鮮為人知的是,五常市的許多稻農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每斤僅為1.9元。這就是由於加工企業通過設置不合理訂單控制稻農壓制收購價,以致稻農和企業獲利懸殊。(1月4日中國廣播網)
俗話説,“谷賤傷農”,但對於享有盛譽被稱為米業中“奢侈品”的五常大米來説,本不該存在這樣的問題。儘管也存在著加工、運銷等成本,但每斤1.9元的收購價比起199元每斤的“天價”,也實在高到了咋舌的地步。而從業內人士透露出來的數據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與流通成本僅為0.2元左右。2元的收購價再加上0.2元的加工成本,便可賣出199元每斤“奢侈米”的價格,由此可見流通機制有著多麼的畸形了。
按照正常的市場價格發現機制,既然五常大米能賣出199元每斤的天價,收購價應該水漲船高才是,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才是1.9元每斤的收購價。據有關報道,這主要是由於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多家公司聯起手來“憋稻”。另外,一些訂單以“霸王條款”坑農,甚至是以極不規範的訂單讓農民維權無門。如此一來,農民哪能賣上高價?稻米的收購價仍然被收購企業一手掌控。就連原本為農民規避風險的訂單收購,最終也反成了套住稻農的“枷鎖”。儘管五常大米的附加值被不斷推高,但大部分收益流入了企業,農民並沒有分享到發展的成果。
儘管追逐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本能,但僅有企業一廂情願的市場操控,其實未必就真能如願以償。不難設想,假如市場監管者能夠真正擔責,做到秉公執法,維護公正的市場規則,如此的“霸王”收購條款本不該暢行無阻,違約的企業也理應承擔高昂的賠付代價,至於“憋稻”壓價,更是屬於明顯的市場操控行為,更應遭遇高額處罰。還有,對設置“霸王條款”和不規範訂單坑農的行為,工商行政部門也理應依法進行調查處罰。另外,對於自己耕種的産品,農民也應享有議價的權利。如果單個農戶在價格談判中處於劣勢,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一種嘗試,當地政府應該支持、鼓勵和推動成立合作社等組織,保障農民參與大米的議價。可惜,我們並未看見這種作為。正是因為當地政府不考慮為農民增收,卻為外地的糧食收購企業壓低價格推波助瀾,這或許正是“米貴傷農”這一悖論背後的答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