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何米貴也傷農(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0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陶小莫 繪

  “粒粒皆辛苦”,最苦是稻農。去年,享譽全國的黑龍江五常大米又是一個豐收年,但五常市的許多稻農卻感受不到喜悅,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種出的優質有機水稻,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每斤不到2元,可市價卻賣到四五十元一斤。

  也許有人會對這個米價發問,有這麼貴的米嗎?我們平常吃的三元左右一斤的米,算是上等好米了,賣四五十元一斤,讓老百姓怎麼吃得起?沒錯。這高價大米不是我們尋常百姓吃的,但確實有這個米,而且據新華社報道,還有超出百元一斤的精包裝大米,甚至有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雖然多數人吃不起,但“存在即是合理”,總有人吃它,再説有句話叫“買的不吃,吃的不買”……這個話題,暫且打住。

  令公眾最關注的,是稻農與企業獲利懸殊,與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畸低。正如報道中稻農反映的,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其利潤竟達十倍。而稻農種20畝有機稻,一家人忙活一年也不到3萬元收入。

  “一扒皮”,“二扒皮”,放眼看去全是“周扒皮”──“五常市米企林立,僅在有關部門註冊的就達222家”。這些“扒皮”米企中,仗著農企間簽的不平等“訂單”,非但不履行承諾,還動不動就用“霸王條款”恃強淩弱。這不禁讓人想起電影《收租院》中的“風谷”、“過鬥”場景,農民用兩籮筐米來交租,經風谷機和大鬥小秤,只剩一籮筐。

  這些所謂的水稻收購加工企業,並非一般的農村加工業,而是以資本為優勢的流通企業,他們靠資本以及某種權力關係控制農産品流通渠道,操縱農産品交易價格,既坑農又坑消費者。五常市一位副鄉長透露,如果一斤稻多為稻農爭取1角錢的話,每年可為稻農增收2.5億元。但有誰願意去做呢?報道中,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認為,在農企利益協調機制的建設上,政府不能缺位,要解決農産品流通環節混亂等問題。這話不錯,但事實上,當今許多社會問題,僅靠政府干預已經難以從根子上解決,也很難限制無孔不入的利益集團勢力。

  既然,農産品流通環節的兩頭,最弱勢一頭是農民,那我們為什麼不想辦法變弱為強?在建設農企利益協調機制的同時,成立稻農協會,類似各級消協組織。由縣鄉稻農協會出面,跟收購流通企業談判並簽訂協議,最大化維護當地稻農的權益。正所謂一捆筷子難折,協會的力量可以避免一家一戶訂購的勢單力薄,可以反制稻米收購中的“剪刀差”現象,讓暴利米企不能那麼輕易“扒皮”,哪怕被少“扒”一層皮也是稻農的勝利。

熱詞:

  • 扒皮
  • 有機水稻
  • 稻農增收
  • 農村社會學
  • 米貴
  • 加工企業
  • 周扒皮
  • 訂單
  • 粒粒皆辛苦
  • 一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