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07月31日 11:07 關鍵詞: 青島 下水道 贛州 福壽溝

下水道——埋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齊魯晚報 記者:中國國家地理

核心提示:百年前德國修建的下水管網令青島受益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
收藏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900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統:江西贛州福壽溝

今年5月12日,贛州同樣發生特大暴雨,24小時內降水量100mm以上,但未給贛州市造成洪水災難。贛州城有一套修建於900多年前北宋年間的城市排水系統。這個排水系統現在還在為40多萬贛州人服務。作為古代贛州的城市排水系統,它是宋代水利專家劉彝主持修建的。整個系統分為福溝和壽溝兩大部分,福溝排城東南之水,壽溝排城西北之水。福壽溝根據贛州城的 地勢,採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並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這樣既可避免溝水外溢,又可利用廢水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福、壽兩溝均通過城墻下面的水窗,將 廢水分別排入章江和貢江。整個福壽溝排水系統,是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工程。福壽溝在清朝初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使暗渠“廣二三尺,深五六 尺”,人可以在溝中自由行走。在總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中,壽溝約一公里,福溝11.6公里,共有6個出水口,3個排入章江,3個排入貢江。

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直到900多年前北宋熙寧年間一個名叫劉彝的官員在此任知州時,根據街道佈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 福壽溝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採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不過,每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于 是,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水患頓息”。每當江水水位低於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衝開排水;反之,當 江水水位高於水窗時,則借江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即便到現在,舊城區的排水流量再增加三四倍都可以應付。正因如此,當後建的贛州新城屢受內澇之災的時候,贛州“宋城”區域卻在暴雨面前巋然不動。

我們怎麼能夠建立一種制度,比如福壽溝當時的地方官叫劉彝,他在那只當了九年官,但他把這個城市當作他的城市,當成百年大計來做的。那麼,我們怎麼能夠在一任一任的官員輪換上,形成一個長期的城市文化、城市規劃,這就需要制度的保證。

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有專家評價説,以現在積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3到4倍流量,這個福壽溝都可以應付。為什麼一座數百年的系統,至今能發揮巨大作用,而一座又一座現代化城市卻解決不了排水問題。

贛州當初的決策者高度重視排水系統,贛州地處贛江和貢江合圍的區域,降雨量又比較大,如果排水不解決好,這個城市就沒有安全可言了,他的排水系統是用一個磚砌的幹渠延展到城裏,更巧妙的是,在幹渠的每一個地段,都有一些小眼延伸到路面,雨水可以在流向排水口的過程中通過小孔滲透。古人在幾百年前都能想到的方式,在今天的規劃中很少被借鑒,這也是現代人愚蠢的地方,我們總認為那些東西土、落後,認為鋼筋混凝土代表的就是先進的,不管是混凝土還是大理石,都是密不透風,漂亮但很容易積水,古人一直是自然觀,人和自然的和諧是最高境界。

福壽溝’工程共包括三部分:一是將原來簡易的下水道改造‘福、壽’二溝, ‘福、壽’二溝成矩形斷面,磚石砌壘,斷面寬大約90 公分,一人高左右,溝頂用磚石壘蓋,縱橫遍佈城市的各個角落,分別將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二是將‘福、壽’二溝與城內的三池(鳳凰池、金魚 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園塘等幾十口池塘連通起來。最後,則是在洪水來臨時充當防洪堤壩作用的宋代磚石城墻。”

萬幼楠説,把下水道和池塘連通,這也是前輩、“水利專家”劉彝的高明之處。“原理其實很簡單,劉彝把老贛州城內的近百口水塘與地下的福壽溝串聯 起來。一旦雨量大增,福壽溝裏的水暴漲,溝裏的水就會流入水塘進行調節。就像長江流域有鄱陽湖、太湖、巢湖這些湖在長江漲水時起到調蓄的作用一樣。一般情 況,在贛州這地方,洪水持續時間一般就是兩三天,能持續四五天是非常罕見的。贛州城的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容量,以此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 間。”

現代的涵管排水並不是進步,中國最傳統的建築材料石塊、磚和三合土才是環保、低碳的下水道建築材料。

能夠做到最好卻沒有做到,無關技術,關乎發展理念。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