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07月31日 11:07 關鍵詞: 青島 下水道 贛州 福壽溝

下水道——埋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齊魯晚報 記者:中國國家地理

核心提示:百年前德國修建的下水管網令青島受益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
收藏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百年前德國修建的下水管網令青島受益至今

1898年,德國逼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殖民軍登陸青島,立志要把這個只有2萬人口的漁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樣板城市。當他們調集了當 時德國一流的城市規劃專家和建築設計師來到青島,按照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實地勘察設計,形成了青島的城建規劃。17年後,戰敗的德國人 給日本人,留下了一座號稱“東方瑞士”的現代化城市。其中,極具現代意識的城市下水管網,讓100年後的青島人依舊受益。德國人在主要街道下按照雨污分流的方式,鋪設地下排水管道、修暗渠,雨水則由雨水專用收集管道匯入暗渠後流入青島前海。德佔時期主要修建了12條暗渠,總長5464米。中山路暗渠出口,即是12條暗渠之一。

當時鋪設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鋼筋均來自德國,而鋪設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被德國人稱為“怪物”。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魯海的童年記憶中,德國排水系統主幹道甚至寬闊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車”;當時青島是中國唯一一個雨污分流的城德國人修建的地下暗渠,寬闊到可以跑解放牌汽車。過去老城區下完雨,地面就乾乾淨淨的。

按照《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最初德國人在青島鋪設地下水網,是作為公共衛生問題考量。

在德佔青島之前,青島只是一個只有2萬人的自然漁村,沒有地上水管,更沒有下水道。為改善糟糕的衛生環境,登陸之初的德國人,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城市改良計劃,他們要把青島建設成為“接待南部歐洲病人的療養地”。

初來乍到,殖民軍水土不服。1898年10月,進入雨季後,德人中間經常發生腸炎,此病在歐人區和駐軍中多有發生。備忘錄顯示,德國人認為大腸 桿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飲用水污染、居住環境的擁擠。“由於土壤污染,傷寒病菌得以通過低窪處和顆粒空隙涂層,侵入地下水和水 井中,而這些水井又是青島唯一的水源。特別是傾盆大雨時,污水流入水井中,被污染的水是造成大腸桿菌的主要原因。”

或許從這一年開始,德國人意識到了與供水系統同步建設排水系統的重要性。因此《膠澳發展備忘錄》明確提出,“通過中央輸水管道提供保證安全的優質飲水,擴建下水道網,以及清運中國人的垃圾等,都是面臨的緊迫任務。”

這是《膠澳發展備忘錄》第一次提到籌劃中的青島下水道建設,並且在今後每年度的報告中都作為重點項目陳述總結。此後10幾年間,關於飲用水和地下管網的建設,一直未有中斷。

魯海説,德國人採取的措施是帶有歧視性的:禁止中國人在歐人區落戶。青島被劃分歐人區,鮑島則劃為華人區。而地下管網的鋪設工程,首先在歐人區開始。

這是青島第一次大規模鋪設下水管道的開端。青島地勢南低北高,丘陵地貌,這條線順山勢集中在南部老城區沿海一線。主要是在地下埋設暗渠。從1899年開始鋪設,一次就鋪了3500米。

雨污分流的規劃是非常先進的,修建單獨的污水管道,進行分類處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暢通,尤其是100年前能意識到到這一點非常不易。“即便在今天,國內很多城市也做不到這一點。”

雨污分流的工程從論證到完工持續了5年之久,德國人顯示了特有的耐心。1901年的備忘錄記錄:糞便和污水依然直接排放到海中,而污水下水道已進行了招標,計劃施工。

而下一年的備忘錄顯示,這項工作終於有了眉目:把排放污水和建造下水道的工作,交給了一家德國公司。建築工程大約需要2年時間完成。與此同時,“雨水下水道與街道擴建同步”。

下水道最高處2.5米,寬度3米左右

青島的排水重現期的設計均高於國家標準。雨水管道的設計是以最大雨水流量為根據的,所謂重現期,是一個水文概念,即所採用的最大暴雨量 為多少年一遇的暴雨。目前國家標準是0.5~3年,青島主幹道的排水重現期一般是3~5年,部分暗渠甚至達到10~20年的標準。

從最初為解決公共衛生問題而籌建下水道,直至有意識地規劃雨污分流,德國人將這項工程進行了七八年之久。後來這套排水系統一直未經過大的改造。目前這套系統所佔全市管道長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但據估計,至今老城區內仍有幾十萬人受益於這套系統,直至今日,雨後老城區的街道仍然十分乾淨,甚少積水

1905年青島最早實現雨污分流 青島是全國最早實現雨污分流的城市。在德國租借青島時期,按照最初的規劃,設為歐人區和華人區,老城區一段是德佔時期德人劃定的“歐人區”。歐人區的排水 採用先進的雨污分流方式。1905年,德國人在前海一線將地下排水管道鋪設完畢,奠定了青島的地下排水系統。

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政府在此基礎上進行建 設,青島的地下排水管道網絡形成。 老城區暗渠總長度5464米,至今沿用 青島的地下排水設施有好幾種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有明渠。龍口路、江蘇路、安徽路、中山路,都有暗渠。西部老城區,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還管用,老城區12條道路下的暗渠總長度為5464米。 排水管道上寬下窄,淤泥不易沉積 德式排污管道設計巧妙,管道為倒置的鴨蛋型,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呈“V”型的部分,確保了在污水流量比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比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 夾雜的泥沙污物被衝擊得沒有沉澱的機會,減少了日後的養護。而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則在水泥上貼了層瓷磚用來防腐蝕。 管道帶有雨水鬥及反水閘,極少堵塞 青島的民間流傳著一個説法,棧橋兩側的排雨口非常大,管道內可以開進一輛小汽車。

據報道,德式排水管道中的雨水鬥竟帶有反水閥(類似家裏衛生間裏下水管的 反水閥),這樣一來雨水沖刷的臟物只能進入雨水鬥,而不會進入管道,因此也不會造成管道堵塞,臟物也便於清理。管道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越少,反水閥還能 避免管道裏的臭氣散發到空中。 德式下水管道井蓋百年後沿用至今 德人的細緻還體現在雨、污水井蓋上,德式的雨、污水井蓋不僅有符號標明,還有大小之分。雨水井蓋大,污水井蓋小。德式管網不僅設計細緻,管材質量也特別 好。井蓋上面印有符號K,青島人稱之為“古力”。經過百年的侵蝕,黑色的井蓋依然錚亮錚亮的,沒一點銹跡,來來往往的車輛從上面駛過,不曾把它壓裂。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