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在創造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不斷顯現的成長的煩惱。從區域差距到城鄉差距,再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暴露出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更催生着發展理念與方式的深刻轉變。
身處“十二五”“十三五”交替的歷史新方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協調發展理念,正是着眼於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全會公報要求,協調發展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這種全面發展,實際上代表了全面小康的重要方面。全面發展不是某一個方面、某個城市或者某一區域的,它包含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提高,所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十三五期間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長期量增長基礎上出現的質的重要變化。
協調發展的核心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哪些是重大關係呢?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其實協調發展的內涵還有很多,像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係,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産業的關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等。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成重中之重
在協調發展的所有重大關係中,是否還有更迫切解決的問題呢?專家説,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協調發展”這個關鍵詞中的重中之重。城鄉的協調發展,涉及到兩大群體,一個是農民,一個就是城市居民。這兩大群體之間的協調,就是當前發展的核心問題。城鄉差距大就是因為城鄉發展不協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關鍵也在農村。相比於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又是中國當下薄弱的一環。專家建議,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加大投入,保障公共基礎設施,能夠提供到一個應有的水平。
城鄉差距大怎麼辦?解決方法紛紛亮相。必須着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産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解決了我國13億人口的問題,還要解決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這也要推動“協調發展”。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協調發展 將給百姓帶來美好願景
雖然協調發展感覺上是國家的宏觀大政策,但實際上,它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工作、收入、環境、社會保障,滿足這些主要條件,將會實現我們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共同富裕。而協調發展會為這個目標帶來什麼呢?專家説,實現了協調發展,社會制度將日趨完善,市場活動有序規範,帶動國民素質提高,從而支撐産品製造、服務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