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讓傳統節日成為文化血脈和新時代精神
——觀央視《春風春雨話清明》有感(一)
2018年4月5日18:55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清明特別節目《春風春雨話清明》。山西介休綿山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蘊、雄奇的自然景觀,博大的人文精神、高風傲骨的綿山之魂通過央視主流媒體全新的拍攝視角,向億萬觀眾帶去一場中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寒食清明節日視覺盛宴。綿山因此再一次聞名遐邇,聲名遠播,歷久彌新的清明寒食傳統文化習俗得以清晰的脈絡呈獻給大家。
一、清明寒食兩節的淵源
作為一對日期相近的節日,清明節和寒食節既有聯絡也有區別。清明節最初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天,而是一個時間段,一般為三天。寒食節是源於介子推隱居介休綿山被焚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在清明前一天或者兩天,在綿山腳下村莊普遍流行這樣的諺語:“先寒節(即寒食),後清明,一百五日在當中”。以此可知,從冬至起,第一百零五天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後一天是清明節。
二、綿山的寒食清明節的獨特民俗
漢魏六朝時期,主要內容是家家禁火吃冷食。唐朝後期,寒食節名稱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也由以往單純禁火冷食發展為掃墓、插柳、踏青、鞦韆、蹴鞠、鬥雞、饋宴等十多項,且掃墓、挂紙成為民間最主要的標誌項目。到了宋、遼、金、元及明代前期,寒食節又增加了一些高雅的內容,如皇家組織賦詩、賞花、鬥百草、施鉤、拋堶、風箏等娛樂活動。明代中期,民間掃墓、官府祭壇和皇家祭陵盛況空前。具體到綿山,民間至今仍保留著諸多傳統習俗,如清明時節,人們紛紛上綿山祭掃介子推,植樹、踏青、墓前栽柳、打鞦韆、放風箏、拔河。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如傳統的子推蒸餅、子推燕、蛇盤兔面塑、棗餅、麻糖和貫餡糖等已成為特色時尚食品。節目中那秀色可餐,垂涎欲滴的各色寒食多數寓意深刻,意為期盼民富國強;如子推燕,取介休方言 “唸唸”不忘介子推的高風亮節。
三、肩負傳承寒食清明文化的歷史擔當
山西介休綿山作為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源”和國家5A級風景區,在傳承清明文化上眼光獨到,精神執著,不斷補充拓展完善節日文化內涵,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表達方式。從2008年清明節介休暨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後,這裡已連續舉辦11屆“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期間,除每年舉行公祭介之推活動外,還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寒食清明暨傳統文化高層論壇、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舉行新編晉劇《介之推》首演、《介之推與寒食清明節》一書首髮式、《清明節》特別郵票首髮式、大型電子軸畫“清明朝山圖”首映式,組織專家學者編撰以寒食清明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綿山文化大辭典》等等。同時,大力推動休閒度假旅遊,恢復清明寒食節中的各種民俗活動,創新發展了一系列傳統項目,將其融入現代休閒生活與度假旅遊當中,形成更大的更有意義的民俗文化活動。特別是2018年4月4日舉辦的介休綿山清明(寒食)文化旅遊節中基地揭牌、民俗表演、直升機首飛、品嘗寒食、山間踏青、公祭大典、專題座談等系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對“文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對文化與旅遊、科技深度融合思路的大膽嘗試。在央視這期清明特別節目中雖然未能完整地向觀眾呈現,但這一系列創新發展的傳統項目會隨著景區旅遊服務的不斷提檔升級,讓更多人親身體驗清明節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對傳承和推廣傳統節日有著更深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介休綿山腳下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張壁古堡,也在2018年清明寒食節期間積極打造“清明寒食風情一條街”,推出踏青、折柳,射箭、拔河、打彈弓,騎馬放鷹、風箏展等25箱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俗活動,以沉浸式旅遊體驗喚醒鄉愁意味,豐富了節日內容,突出了文化主題。
歷史在傳承中蓬勃延續,文化在發展中生發意義。我們相信,在全社會各屆力量共同保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合力提升文化産業發展,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的推動下,介休綿山的清明寒食文化品牌會更加熠熠生輝光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