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 《開講啦》壯志淩雲 藍天亮劍 《等著我》尋人平臺 《開講啦》 調查問卷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將於兩會期間推出《走近科學》特別節目《聚力支撐》,節目一共8集,每集25分鐘,節目將於3月5日開始在《走近科學》欄目播出,3月5日-8日播4集;3月12-15日播4集。
于金輝在包頭幾個現場,通過對室溫、設備、以及施工環節的調查,證實綠色新能源智慧系統運行不但節能環保,而且可以給使用者節約大量的採暖費。
解碼科技史,讓躺在教科書中的歷史活起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18年寒假將推出國內唯一一檔以科技史為主體內容的科學節目。 節目挖掘科技發展歷程中最有趣、最接地氣、最能激發興趣、啟迪智慧、情感共鳴的內容,以獨特的視角,輕鬆有趣的方式解讀科技的發展歷程、科學家的喜怒哀樂、科技創新的時代意義,促進公眾真正理解科學。
航天科工二院23所五年來聚焦天津機場,在當地西北風和東南風對吹的地帶,複雜的機場風場的捕獲對航天人提出了挑戰,他們利用研製的風廓線雷達、連續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多種雷達形成了我國首個國內機場風場探測高精度、高時空分辨、高數據獲取的風場觀測網。
殲十五戰機在航母上如何起駕,艦載機飛行員要面臨哪些考研,記者探訪航母遼寧艦,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水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積極主動地進行治理行動,同時發動民間志願者的力量也開始行動起來,民間治水組織的成立代表著治水新時代的到來。
2009年春,一隻雪豹出現在甘肅的河西走廊,人們推測它出自祁連山。祁連山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緣,青藏高原被認為是中國雪豹的核心棲息地。有人懷疑由於環境惡化,祁連山裏已經不再有雪豹活動。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的調查團隊在祁連山脈由西向東展開調查,不僅發現了大量雪豹的蹤跡,而且通過廣泛布設紅外照相機,捕捉到不同個體的雪豹身影。
澳大利亞記者瑞秋桑頓來到了毛裏求斯,在那兒她登上了向陽紅九號科考船。節目通過瑞秋桑頓的親身經歷,向觀眾展示了蛟龍號深潛器的下潛和曆險的過程,同時向觀眾們介紹了我國海洋科學家陶春輝研究內容——發現海底黑煙囪,採集標本等。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始終是談核色變,殊不知“核“這個東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在治病救人這方面有著傑出成就。“同位素與輻射技術”及其應用是20世紀人類文明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60年來,我國在此技術應用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
在大千世界中,有一種聲音可以導致人變得煩躁,甚至危害人體健康,那就是噪聲。噪聲無處不在,馬路、工廠、遊樂場所都難逃噪聲的干擾。而有一個人與噪聲抗爭了十年,他就是鮑青山。
研究發現,牛黃實際上和人的膽結石有著相同的形成機理。牛膽囊出現炎症後,經過幾年的時間,慢慢形成的膽紅素鈣結石。從此破解了牛黃指紋圖譜,並在此基礎上,找到了牛黃的形成機理。最終,在實驗室裏,人工製造了第一枚體外形成的牛黃。
技術發明創造的産業化升級,不僅促進了醫學研究,也讓我國精準醫療向前邁了堅實的一步。
去國家重點實驗室裏看看,新藥到底是怎麼被研發出來的。
通過對世界豬種研究發現,目前世界最好的豬種裏都含有中國豬種的基因,青峪豬成功保種為我國豬種遺傳資源基因庫的填補儲備做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在智慧物流倉庫的體驗中,發現諸多大數據的具體應用。比如利用大數據對商品分倉,訂單條碼,算法切箱,快遞員數字分區域和規劃路徑。通過大量的數據模擬配送行為,和數百億的歷史地址庫,就可以為包裹做出最優路線預測。
一直從事製作特殊防火服裝的劉明美,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一種有效阻擋蒸汽穿過的物質,最終製成新式的防蒸汽避火服,穿上這種服裝可以讓搶險救援人員在100℃的蒸汽的環境中,安全待上長達5分鐘的時間。
過去的一百年,內燃機統治看全世界汽車的動力,那麼在未來世界,你認為誰將取代它成為永不枯竭的能量源泉?
《0和1:裂變時刻》是中國首部以數據為主角的紀錄片,旨在展現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所發生的一系列變革及其帶來的影響。
“大科學裝置”一個樸實而又直接的叫法,代表著一系列常人罕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們或隱世于高山峽谷,或藏身在喧囂城市的地下,或悠遊於世外桃源。當科學家走進這些“大科學裝置”,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我愛發明》欄目“發明歡樂匯”特別節目,匯集了多種新奇有趣的發明,除了向觀眾展示它們的基本功能之外,還會展現這些發明在特殊條件下的驗證過程。
一個臭名昭著的名字背後,是一次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是2600余條生命的逝去,是5000萬美元的賞金,是10年間牽動美國上下的全球追殺。美國組建起作戰史上規格最高的一支部隊,只為讓他吞下復仇的子彈,但他卻屢次逃脫。
龐大的體積,驚人的速度是超級計算機特有的性質。起伏的山巒,廣闊的沙漠,寄託著幾代人的石油夢想。運用超級計算機,如今的石油人真的能在荒蕪的土地上找到石油創造奇跡嗎?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世紀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11年9月29日,隨著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開始了我國為期兩年的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同時也吹響了中國建立空間站的號角。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特別節目《進駐太空》之《巡天之戀》七集系列專題以這次交會對接實驗活動為主題,圍繞飛天樓閣、人間天上、搭載實驗、太空巴士、太空避險、親密接觸、未來夢想7個方面結構整個系列。用實驗手段解讀航天科技,用豐富影像揭示人類航天傳奇。
本期節目介紹了當地球停止轉動時,時間出現誤差,導航系統失靈,股票出現崩盤,海平面被打破,海水由赤道向地球兩極移動,大氣層也向兩極漂移,地球的構造層之間出現摩擦,出現地質災害。
本系列節目主要內容:特別節目創新無限百期特別奉獻創新力量--青年創新力:他們是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在最具創作力的時候走出了校園,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下迅速成功,年輕人熱情洋溢,卻又不夠成熟,節目中我們將展示電子菜單發明人孔令博發明的《我為菜單忙》、余軍濤發明的模擬高爾夫,洛可可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賈偉發明的《小設計大學問》等人的一系列發明創作。
節目講述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是如何製造的,詳細介紹了汽車、美味的意大利面、先進的清雪車的製造過程和原理。
哈勃太空望遠鏡20年探索宇宙,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有:測量宇宙年齡、最古老的宇宙的影像、看到最深的天空、證實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等,哈勃望遠鏡的天文照片除了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還引領無數人對宇宙、對科學産生了興趣。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時間,我們按照手腕上或者家裏的表來決定一天的生活。但是這期節目卻請來了這麼一些人,他們只是研究人們身體裏的時間。孩子們喜歡睡懶覺,司機在下午兩點出車禍的概率最高。這看似毫不相關的事情,卻都是身體裏的生物鐘在告訴我們該做什麼。生物鐘在很多時候主宰著我們的活動和習慣,對於這個造物主賜給人類的精密計時器,最明確的做法是了解它尊重它,保持我們的身體健康。本期節目繼續探索人體內神秘的生物鐘。
介紹浙江龍泉鑄劍的歷史與文化。
杉杉患有先天性肺發育不全,自小容易感冒、咳嗽。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不斷發展,呼吸功能越來越差。今年2月9日,他在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接受了雙肺移植手術。小男孩的父親提供右下肺,母親提供了左下肺。現在杉杉的各項生命體徵均已平穩,這一手術標誌著中國在活體肺移植領域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8年7月,三星堆珍貴文物首次在京展出,這吸引了很多人開始關注古蜀國。本片將探尋古蜀國的秘密:他們是否因自然災害而不斷遷徙?這給原始農業帶來怎樣的變化?遷徙是否能解釋三星堆、金沙遺址中青銅器的來源?在三星堆,青銅太陽輪一直是文物瑰寶的重中之重,而表現“眼睛”的文物也數量眾多,古蜀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刻畫眼睛?古蜀國繁榮了1500多年後卻突然消失,是否與水患有關?該片展示其背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