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航空人的夢想,二十年不懈的追求,在迷霧歧途間尋找出路,在重重危險中檢驗勇氣,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更是銘刻忠誠和責任的紀念碑。 “殲-10”戰鬥機從科研到製造的每一步,都體現了創新的力量,落實到每個日夜的工作中,卻是繁瑣、枯燥和不厭其煩的修改 、迭代。20年漫長的研製歷程,不少人沒能等來最後的成功就已經去世,參與“殲-10”研製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無名英雄。
200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國慶閱兵中,空警-2000預警機作為空中編隊的排頭兵引領著龐大機群,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了自主研製世界先進預警機的能力。 從一無所有到領先世界,曆盡坎坷,備受磨難;從尋求合作到自立自主;突破封鎖,衝擊極限,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攻堅克難,這更是一次維護尊嚴的奮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直升機作戰徹底改變了陸軍作戰的模式,對地,完全就是一種“屠殺”。曾經出現過一架直升機打掉二十三輛坦克的紀錄。當時對我們國家來説是很震撼的。 直升機很複雜,很多部件要做大量的試驗。在直-10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如履薄冰,一萬多個零件、兩百多場試驗、五百多種材料、一百五十多家單位、幾萬人連續幹十幾年。
飛機設計專家顧誦芬:炮彈炸出的“飛機夢”
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程不時揭秘運-10研製歷程
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核心技術需要自力更生
C919首飛機組備戰首飛 如何做到萬全的準備?
程不時參與設計了哪些飛機?
C919隻是在“攢機”?這才是真相!
相比戰鬥機 運輸機對飛行員要求低?
運-20如何做出開創性“飄滑”動作?
他為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無悔奉獻青春。30年來,他沒有回過一次老家,他噙著淚説: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詳情>>
2017年4月26日,我國首艘完全自主研製的國産航母正式下水。國産航母下水也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航母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是中國打造具備遠洋能力海軍強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而我國首款航母艦載機殲-15再度引起關注。
導彈被譽為大國重器,反導則被稱為國家安全的保護傘,導彈與反導技術在國防安全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導彈與反導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背後千千萬萬的科研人員。
中國研製核潛艇 曾被説成“異想天開”
中國核潛艇研製初期 “騎驢找馬”絕不等待
毛主席的“核潛艇誓言”堅定了黃旭華的人生走向
核潛艇是國家機密 要甘於默默無聞
為什麼一個國家需要航母?
孫光甦揭秘國産航母的研製歷程
遼寧艦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相比遼寧艦 國産航母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孫聰:戰鬥機也是技術和藝術的結晶體
被斷言五年才能著艦 殲-15兩個月就做到
孫聰:飛機的成本是設計出來的
有多少位設計師參與了殲-15?
中國的戰鬥機什麼時候排第一?
“零點差”影響導彈試驗的精準
攔截導彈可以當普通導彈用嗎?
如果戰爭迫在眉睫 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們會不會被拖入所謂的“軍備競賽”泥潭?
歐陽紹修,運-8系列飛機和空警200飛機總設計師,投身運-8系列飛機研製工作,使我國大型飛機平臺實現跨越式發展,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研製出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完全國産化的空警200預警機。
風洞,被稱為飛行器的搖籃,是飛行器研製工作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俞鴻儒院士通過數十年的研究,獨創了爆轟驅動技術,使我國的高超聲速風洞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為我國導彈、人造衛星、航天飛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陳一堅,1952年清華大學畢業,從事飛機設計工作40餘年。曾參加殲教一、強五、運七、中國“飛豹”等十多個型號的設計和研製,是中國“飛豹”飛機的總設計師。他打破舊的設計規範,飛機設計起點水平高,大膽採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飛豹”填補了中國殲擊轟炸機的空白。
C919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商用大飛機正在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可是中國製造的大飛機安全嗎?針對這個問題,記者來到了生産C919大飛機的組裝廠房,在那裏記者了解了中國民航適航標準,了解到適航標準的來歷。
商用飛機要想進入民用航線運行必須按照適航的標準通過數百項的安全測試。國産大飛機首飛成功僅僅是開頭,要取得近千項的技術測試才能投放到民用的航空公司進入商業運營。
AG600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是當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可實現陸地和水面起降,在水源與火場之間多次往返執行投水滅火作業,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
在2016年11月舉辦的第十一屆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各種新式軍事武器和先進裝備出現在航展上。空軍展示了新一代作戰裝備體系,其中一組名為翼龍的無人機系統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