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年 未來發展轉向“開放”

2010年01月24日 16:07  中新網 我要評論

  中新網1月10日電(秦欣)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走過第10個年頭,10年來,西部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西部大開發戰略也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未來戰略的發展方向也由“開發”逐漸轉到“開放”。

  戰略實施10年西部經濟快速發展

  西部大開發是中央政府實施的一項國家戰略,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由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擔任組長,副總理溫家寶擔任副組長。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之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於2000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

  中國西部大開發範圍包括重慶、四川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佔全國的70%。該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發展相對落後。

  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可按50年劃分為三個階段: 1、奠定基礎階段:從2001年到2010年,重點是調整結構,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産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態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2、加速發展階段:從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入西部開發的衝刺階段,鞏固提高基礎,培育特色産業,實施經濟産業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專業區域佈局的全面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 3、全面推進現代化階段:從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發展地區增強實力,融入國內國際現代化經濟體系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着力加快邊遠山區、落後農牧區開發,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産、生活水平,全面縮小差距。

  此外,兩組數據可以看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的變化:商務部發佈的消息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西部地區2008年的進出口總額達1068億美元,比1998年的132.6億美元增加935.4億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長23.2%;進出口總值佔全國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

  實際使用外資由1998年的23.51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66.19億美元,增長了181.54%,佔全國的比重由1998年的5.2%,上升至2008年的7.2%。到年底,西部地區累計設立外資企業39990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累計達到403.57億美元。

  經濟發展仍面臨多重制約 深層次矛盾漸露

  10年來,西部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制約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西部經濟的增長還難以帶來財政收入的富足,一些地方政府財力薄弱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

  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耀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相比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高投入、大力度,陳耀認為西部在特色優勢産業的培育上力度不夠。這與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取得的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成就都不能比。這也是西部缺乏競爭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投資的增長在吸納就業方面收效甚微,西部勞動力就業仍以轉移就業為主。

  其次,招商引資仍面臨較大困境,硬環境和軟環境都需要改善。陳耀分析説,投資商到西部投資,主要基於三大驅動:低成本驅動、資源驅動和市場驅動。但是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所需投入往往是東部的數倍甚至數十倍,高速路、鐵路、機場等比較欠缺,這是招商引資難度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西部因離港口等比較遠,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物流成本高,低成本優勢幾乎被高物流成本抵消。“所以,西部現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買商,而東部早已進入選商的時代”,陳耀説。這就反過來增加西部産業調整及優勢産業培育的難度。

  此外,西部資源豐富地區一直受資源稅的影響。陳耀説,目前,我國資源稅偏低,地方政府在資源開發中獲得的收益比較少。此外,資源稅在分配上也不合理。目前,我國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徵,與市場脫節比較遠,大部分收益都被開採商拿走,留給地方政府的不多。資源枯竭已成為當前許多資源型城市面臨的難題。

  對於下一步西部大開發的走向,陳耀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訪問時指出,首先要保證政策的連續性,且政策的力度不能減弱。其次,要大力培育西部特色優勢産業,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減少對國家的依賴。第三,要實現從“移民就業”到“移業就民”的轉變。第四,要推進資源稅改革,提高資源稅率,同時由從量計徵改為從價計徵。第五,在宏觀調控上,應對西部地區適當傾斜,不能搞一刀切。

  此外,也有專家建議,未來在推進西部開發的進程中,還應從以下兩方面着力:

  一是積極構建新型開放格局。要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沿海企業和開發區西進,並依託交通幹線以及大中城市和産業園區,建立一批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同時,要進一步打通西部與東中部、東北地區以及與周邊國家的聯絡通道,加快修建西部沿邊公路,建立一批邊境自由貿易區或經濟特區,構築西部大開放的新格局。

  二是健全國家支持政策體系。要改變過去的普惠制辦法,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西部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老工業基地、貧困地區、邊境地區等不同類型區域,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國家支持政策,以切實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

  外媒評價:有望成中國增長重要動力

  中國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引起海外媒體的廣泛評論。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9年12月28日刊出《中國西部“因禍得福”》一文指出,2009年可説是中國西部地區“因禍得福”的一年。西部地區雖然躲不了全球金融海嘯,但由於抓緊了中國中央政府一系列應對危機措施下所産生的機遇,西部是今年唯一保持快速增長的區域,而且有望在2010年經濟回暖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重要動力。

  日本《世界周報》稱中國的“西部大開發”計劃為“政府將竭盡全力實施的長期大戰略”。該報評論説,中國政府多次提出要“發展內陸地區”,但以往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這次,中國政府是要“動真格的了”。因為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不開發西部地區,就不可能實現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標。該報同時也指出,西部地區由於“不佔據地利的優勢”,在開發過程中將會遇到很多困難。

  《德國商報》的文章則把“西部大開發”看作是自中國20年前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計劃。該報評論説,中國實施這個宏大計劃的動機是: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新的推動力,西部和內陸省份將以最快的速度趕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該報還對計劃的長期性做了強調,它援引一位中國地方官員的話説,“中國西部建設不是3年、5年就可以完成的,這是百年大計”。

  但也有境外媒體指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中面臨的一些問題,香港《南華早報》刊文指出,“西部大開發”計劃為“一次史無前例的十字軍遠征”。與前面幾家報紙稍有區別的是,該報突出報道了一些經濟學家對“西部大開發”計劃的擔心,比如數額龐大的開發資金是否能有效地利用,振興西部的行動是否會拖東部的後腿,以及該計劃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缺乏人才等。

  戰略開始由“開發”逐漸轉向“開放”

  2009年10月第十屆西部國際博覽會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我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中國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心不會動搖,政策不會改變,力度不會減弱。”他同時也宣佈,中國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並倡議西部開發加強國際合作。

  與溫家寶的表態相呼應,10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提出一系列促進西部發展的“一攬子”計劃。

  觀察家認為,種種信號表明,中國西部地區將迎來新一輪以國家政策為後盾的發展新機遇。機遇的背後,是中國政府格外注重與周邊國家的開放與合作。而早在半年前,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已開始在西部搶佔商機。

  溫家寶在西博會上致辭時曾強調,西部地區新時期開發開放的戰略重點之一,是推動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的全面合作。從能源交通、經貿投資、節能環保等方面深化區域和國際合作。包括加強和深化區域金融合作,設立並完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信貸支持,參與東亞區域外匯儲備庫建設等。

  有媒體評論指出,溫總理的表態釋出中國政府的一個信號就是:從“開發”到“開放”,正成為西部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

  而2009年12月5日至7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其中特別強調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責編:王玉飛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