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4月10日 20:14 新華網 我要評論
新華網博鰲(海南)4月10日電(記者陽建 張倩 周慧敏)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不僅衝擊了亞洲國家的實體經濟,更暴露出亞洲經濟發展方式中長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弊端。儘管當前亞洲國家已成為世界經濟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並且引領了全球經濟復蘇,但從長遠來看,亞洲經濟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增長,最終還是取決於發展模式轉型的成功與否。
因此,亞洲發展模式的再思考以及未來經濟轉型之路成為本屆博鰲亞洲論壇探討的焦點。參加論壇的高端人士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加強區域融合以及提升消費能力將成為亞洲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方向。
低碳經濟引領未來發展
“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是本屆博鰲論壇的主題。從這一亞洲高端論壇的主題設定可以看出,代表綠色發展的低碳經濟必將成為未來亞洲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許多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尚處在快速發展上升階段,這些國家以製造業見長,但環境與資源的壓力大,傳統的高碳、高能耗、高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指出,亞洲新興經濟體應主動反思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積極主動地佈局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利用此次金融危機的契機逐步調整污染重、效益低的落後産能,使低碳經濟成為亞洲和全球經濟增長、産業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使本輪以亞洲經濟增長為驅動的全球經濟復蘇,真正成為綠色復蘇。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拉莫斯表示,綠色科技帶來的能源有效利用和商業發展,都是經濟增長的強勁推動力。每個亞洲國家都應該研究如何通過政府引導的投資,將“綠色”與“增長”有機結合,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專家分析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發展模式,是本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環境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革命。綠色低碳技術本身不是一個成本項,而是一個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行業,因此走低碳經濟道路不僅會帶來環境效益,同時也會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後危機時代,低碳經濟將逐漸成為全球結構調整的重要驅動力,也將是引領經濟復蘇的重要增長點。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苗樹彬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的低碳經濟政策所創造的市場需求,將吸引多個國家增加生産供給,進而創造新的投資和貿易需求。而從長遠看,低碳經濟將促進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
區域融合激活內部發展潛力
長期以來,亞洲經濟一直存在着過度依賴出口的結構性問題。本輪金融危機給亞洲經濟造成的重創,讓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弱點暴露無疑。危機過後,發達國家很難再恢復到從前的消費水平,亞洲新興經濟體將面臨外需持續疲弱的不利外部環境。與此同時,在遭受金融危機重創之後,歐美發達國家為保護內部市場,再次築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藩籬,且規模和力度都在不斷升級,貿易保護手段也更具隱蔽性。
由於出口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驅動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歐美發達國家又持續對亞洲出口進行夾擊,亞洲經濟增長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逐漸擺脫對歐美發達國家等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努力擴大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市場需求。從長遠來看,這也將為亞洲整體經濟增長向內需驅動型轉變奠定基礎。
從整個區域來看,亞洲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歐洲國家國際貿易總額當中,73%—74%都是歐洲國家內部的相互貿易,而亞洲地區外貿總量中的區域內貿易大大低於歐洲的這一比例。這也意味着亞洲地區內部還有很大的貿易空間。
此間發佈的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度報告指出,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但亞洲經濟一體化和經貿合作的進程依然充滿活力,大多數亞洲經濟體區域內貿易增長率高於它們貿易總額的增長率。這説明亞洲經濟體對區域內經濟的依賴度不斷提高,而對區域外經濟的依賴度在逐漸下降。與此同時,這也體現了區域合作與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亞洲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種新思路。
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首席代表曾培炎指出,在現階段,亞洲國家既擁有充裕的資金,又擁有提高人均消費水平和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力,通過合作來激活這些方面的需求,將對亞洲經濟增長産生很強的推動作用。面向未來,亞洲各經濟體應挖掘內部潛力,充分發揮東盟、“10+3”、中日韓、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的作用;進一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強財政金融合作,更加充分地發揮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作用;加快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建成區域外匯儲備庫。進一步深化投資合作,加強對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區域內投資的便利化程度,為推動亞洲區域合作提供新的動力。
龍永圖也表示,亞洲地區一體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成員間的合作日益加深,合作領域正從貿易和投資向金融和宏觀經濟管理等更深層次發展。他期待亞洲各國在全面戰勝金融危機和進一步推進經濟一體化建設上有更大的作為。
提升消費能力實現持續增長
長期以來,消費始終是亞洲經濟發展的軟肋,也是亞洲經濟難以擺脫外圍市場影響、無法與全球金融危機“脫鉤”的重要因素。亞洲經濟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必然要徹底解決這一結構性問題。從長遠來看,大力提升亞洲國家的消費能力,使亞洲經濟逐步由出口導向型轉向消費驅動型,是亞洲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根本方向。
“以消費為主導的都是發達國家,中國真正成為以消費拉動為主的經濟體,可能還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必須向這個方向走。”龍永圖説。
博鰲亞洲論壇的與會嘉賓認為,在當前全球經濟企穩復蘇的階段,亞洲各經濟體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應當提高消費增長對拉動經濟的貢獻力,從而建立一個更具可持續性、國內消費更活躍的經濟模式,實現持續增長。
就在此間舉行的“亞洲發展模式的再思考”的分論壇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指出,亞洲國家將轉變發展方式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舉措已是刻不容緩,這方面的要點包括要從過度的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轉為更加注重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拉動作用。
為應對經濟衰退,亞洲各國政府在此次危機期間都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並獲得了有效的成果,但這些只是短期性的應急措施。亞洲國家應利用本次危機的契機,進行政策調整和體制改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從而為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亞洲國家可以在發展人力資本、提高收入和減少儲蓄等領域採取措施,改進勞動力市場結構,提高國民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切實可行的社會保障網絡。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會刊》撰文指出,要促進消費,基本方法有二:一是增加就業;二是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産品的附加值。
責編:王玉飛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