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這是個海拔一千多米、四面環山的小村莊,山高溝深,直到記者去採訪的時候,還沒有一條通往外界的、能夠行駛車輛的公路。村裏的東西運進運出,都要像這樣人背肩扛,度過攔在村口的這條河。
記者:以前是背著過這個河是嗎?
趙孝春:以前就是背著過這個河。
記者:過這個河要過多長時間啊?
趙孝春:熱天還好一些啊,特別冬天,水冰冷刺骨。
村裏的農民都以種植苞谷為生,需要向外運送的東西並不多,村裏人就這樣一代代生活下去,然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是趙孝春打破了古老山村的沉寂。
趙孝春:整個全縣直接要放入到市場上的可能就是一兩千噸。
記者:那你能佔到多大的比重呢?
趙孝春:我現在能佔到四分之一。還那麼大的數量,四五百噸吧。
現在,他每年要把400多噸的貨物從這個小山村裏運送出去,賣到重慶、上海、廣東、福建等省市。這些東西每年能給他帶來60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
小山村裏究竟有什麼寶貝隱藏的這麼深,幾百年來卻被他發現了,每年400噸的重量他又是怎麼運出山村,並換取了巨大財富的呢?
上世紀80年代,趙孝春是茶豐村的村委會主任。當地村民們每家養豬也就是養一兩頭,到過年的時候自己吃。而趙孝春養了百把頭,算得上當地的養豬大戶。他把豬屠宰加工後用人工背過河,到18公里外的城口縣城去賣,在村裏成了頭等的富裕戶,然而,1994年生豬市場突變,讓他的豬場難以維持下去了。
趙孝春:市場上豬才1塊多錢一斤。那時我們就考慮到要虧個7、8萬,非常惱火,賣也賣不出去。
越賣越虧,趙孝春乾脆不賣了,把剩下的40多頭豬做成臘肉,讓一家子十幾口人好好吃上幾頓肉。
趙孝春:因為我們城口人從祖祖輩輩下來就是弄臘肉,沒有保鮮設備,只有到了冬至,我們説的11月份,這個時候把豬殺了,不長蟲,不臭。
然而,這次熏制的臘肉不僅沒有留著讓家人吃,而且成了他人生的一個轉捩點,讓他發現了一個財富的寶藏。
1994年10月,萬州市的一個領導來高陽村考察,而趙孝春是村裏的養豬大戶,領導考察完趙孝春的豬場,就在他家吃了晚飯。
趙孝春:我就留住他們吃飯,就用我們的臘肉,當時我們燉了我們的洋芋,還有香菇,就是我們本地産的菌蒸起來,煮起那個氣味出來,滿屋子都香。他們就説你那個臘肉為什麼這麼好吃。
市領導吃了以後大加讚賞,隨口説這東西拿到城裏肯定受歡迎。臨走時還帶了5、6個大塊的臘肉説要交給單位食堂。沒幾天,那位市領導就托縣裏的秘書帶信給老趙,説臘肉在食堂裏很受歡迎,讓他定個價要長期購買,這讓趙孝春靈機一動。
趙孝春:結果那一下子把我提醒了,就知道肉能賣成錢,到大城市去,能夠賺錢。
趙孝春把剩下的6000多斤臘肉送到離家500多公里的萬州市去,一些送去給政府的食堂,另一些順便去萬州市裏賣賣看,當時已經接近年關,趙孝春動員一家老小背著臘肉出了村。
6000多斤臘肉,一家6口人光在村口的河上就耽擱了一天,好容易上了公路,還要趕大巴車。這樣跋山涉水五天四夜,終於把肉運到了當時的萬州市,除了賣給政府食堂的,其餘的臘肉在市場上竟然很快就賣完了。
趙孝春:當時那些肉賣10塊錢一斤,確實非常高興。
6000多斤臘肉賣了6萬多塊錢,這讓趙孝春欣喜若狂,在萬州了解的情況,讓他發現了一個財富玄機。
原來川渝地區有吃臘肉的習慣,以前用柴做飯時,家家戶戶都能自己做。現在用上了煤和液化氣,雖然自己不能做了,大家還是喜歡買來臘肉挂在陽臺上隨吃隨切,趙孝春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趙孝春:所以説一斤肉能賺個兩三塊錢,三四塊錢這麼個樣子,當時就好像,就激發了我一種心思就是想掙錢。
回到家,趙孝春決定養豬規模化生産臘肉賺錢,那麼趙孝春的臘肉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能在萬州市一炮打響?如果規模化生産,他要把臘肉一筐筐背出這樣的深山嗎?
重慶城口縣高陽村的趙孝春是村裏的養豬大戶,當時萬州市的領導在他家裏吃了他熏制的臘肉後讚不絕口,説這東西拿到城裏肯定能賣錢;趙孝春到萬州市考察發現他的臘肉確實很受歡迎,他生産的臘肉又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高陽村四面環山,村口還攔著一條大河,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當地農民還保持著臘月殺豬熏制臘肉的習慣,做一次臘肉能吃一年,但從沒有人想到靠賣臘肉來掙錢。
記者:這裡熏了多少肉?
肖波:三個豬的。
記者:這個能吃多久?
肖波:一年,腌了就是有些客人喜歡吃,我們自己也弄好吃一點。
正是因為閉塞,這裡的臘肉還是五百年以前的生産方式,而這種生産方式的核心,一個是當地的土豬品種,一個就是這種熏制的木料——柏椏木。
肖波:熏了就用柏椏,我們熏過了,用柏椏熏過的肉很香。
這種大巴山特有的樹木叫柏椏,本身就是一種中藥材。用柏椏熏制可以防蟲防腐消毒,臘肉不僅保質期長,還有一種內行人一聞就能聞出來的特殊的香味。
記者:我能聞一下嗎?讓我聞一下。
趙孝春:可以可以。
記者:嗯,很香。
從萬州市考察回來後,趙孝春決定養豬生産臘肉。但想到村口的那條河,他心裏就打顫。自己賣豬的時候,過河就是個難題,好在量不是很大,漲水過不了河的時候,豬還能在家裏養上兩天;但現在要到市裏擺攤子賣臘肉,萬一供不上貨就得白搭進去攤位費,原有的顧客恐怕也都跑了。
趙孝春:因為那些顧客就會認為你逾了期,所以定東西買東西現在就是這麼一個條件,説要就要。
思來想去,趙孝春做了個決定。而這個決定,也將給他的命運帶來巨大的改變。
趙孝春:於是我就橫下一條心,來修一條鐵索橋。
1994年底,趙孝春花了全家十幾口人當年的全部收入,年底就修了一座鐵索橋。因為走起來來回甩動,鐵索橋又被村民稱為甩甩橋。
趙孝春:我們已經走慣了。
記者:還背著那種大背簍是嗎?你自己也背嗎?
趙孝春:我自己也背。
記者:鐵索橋有多長?
趙孝春:這個橋有61米長。
記者:多高?
趙孝春:30多米。
記者:有30米高嗎?我看看。
有了鐵索橋之後,趙孝春便將出欄土豬直接製作成臘肉,由工人背過橋再運到當時的萬州市去賣,生意漸漸做得穩定起來。1998年,他豬場的土豬已經增加到了1000多頭,他又拿出十幾年的所有積蓄30萬,加上銀行貸款30多萬,建立了一個臘肉加工廠,用傳統的白椏木熏制臘肉。
記者:這個木頭是烘烤的是嗎?
趙孝春:對的,就是那種材料。我們的肉沒有煙熏味,就是用這種木材樹丫枝給他烤出來的。
到了2002年,趙孝春的臘肉加工廠一年能生産幾十噸臘肉,所有臘肉都運往萬州市場,都是從這座橋上背出去的。從此以後,甩甩橋上走出來的趙孝春城口老臘肉在市裏漸漸有了名氣,但就在這時,趙孝春的産業遇到了一個危機,而這個危機反而成了個契機,讓趙孝春成為了全國勞動模範,而這個稱號也使他的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鄰村的肖波曾經是養豬的一把好手,但因為一次豬瘟放棄了養豬,後來因為母親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她只能在家照料母親,日子過得很窮困。
肖波:以前沒有這麼多收入,在家裏做農活的。媽媽還在家裏癱著。
就在肖波為生計奔波的時候,2000年3月,趙孝春找上門來。趙孝春要把豬崽和包谷以成本價賒給她,等豬出欄以後再將豬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回來,從利潤中扣除成本。
肖波:別人給8塊,他就9塊多,9塊5,比一般人的價格高。
在家門口掙錢,什麼事還不耽誤,肖波就一口答應了.他第一批就養了10幾頭豬,現在肖波養了將近30頭土豬,一年能掙上好2萬塊錢。
肖波:現在養豬一年養三十幾個豬兒,也有2萬多塊錢,在家裏可以了。帶帶孩子,看著媽媽。
原來,做了臘肉以後,趙孝春自己養的1000頭豬不夠賣,城口老臘肉又必須用當地的土豬肉腌制,從外地購買豬肉自己不放心,所以趙孝春就想讓本地農戶來給自己養豬,到2005年,趙孝春帶動了城口縣2000多戶農民養殖土豬,養的特別好的大戶年底還有分紅。
趙孝春:你給我交了1000斤肉我做成了臘肉,可能賺個一兩千塊錢,我就給你分個兩三百快錢,錢不多但都是個思想上的鼓勵。
當時趙孝春的養豬場加上農戶的土豬,趙孝春一年能産出100多噸臘肉,輻射帶動了城口縣12個鄉鎮的農戶致富,臘肉從甩甩橋上背出去,生豬又從甩甩橋上牽過來。
記者:趕生豬過也從這裡過嗎?
趙孝春:也從這裡過,我們就是四個人扶一個豬。
記者:怎麼扶啊?你比劃給我看看。
趙孝春:就是兩個拉耳朵,一邊一個拉耳朵,後面兩個抓尾巴,這樣拽過去。尾巴抓著,把前頭兩個耳朵帶著。
2000年,因為建鐵索橋和帶動當地農戶致富的事跡,趙孝春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而這個稱號的取得,對趙孝春的臘肉銷售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0年9月,重慶市開辦農展會,趙孝春也報名參加,拿著家裏的竹簍裝了臘肉就來了。
趙孝春:就是31號,就像現在那個棚子,比這個還要小一點。我就在那裏叫賣我的臘肉。我叫他們少買一點,吃了好吃再來買。
樸實的山民成了廣場的焦點。趙孝春帶來的好幾百斤臘肉三天就賣完了。
趙友安:一個小店面,人一來就絡繹不絕,哄過來的,可能有幾百人哄過來搶臘肉。
從早到晚忙了3天,臘肉全賣完了,大家高高興興回了家。可一收拾東西,趙孝春卻著急了。原來他的一個包丟了。
趙孝春:我自己沒辦法就打個廣告。廣告我就寫了一個,因為我不小心把包丟失了。
趙孝春托重慶的朋友發傳單,自己在村裏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兒子們勸老爺子想開點,錢丟了就丟了,就當白吆喝了幾天,然而他還是不肯罷休,到處託人去找。
趙友安:就是為了那個老漢急得連飯都吃不下。
趙孝春説,心疼的並不是錢,因為包裏裝的東西遠比錢要重要得多。那麼趙孝春究竟丟了什麼,讓他寢食難安?丟掉的東西還能再找回來嗎?
趙孝春是重慶市城口縣高陽村人。市領導考察時隨口説的一句話,讓他開始把家鄉的臘肉進行規模化生産。到了2000年,他帶動了城口縣2000多戶農戶養豬致富。為此,他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0年,趙孝春到重慶參加農展會。雖然帶去的臘肉非常搶手,但回到家時卻發現,自己丟了一個包。他托朋友在重慶發傳單,説誰撿到了包必有重謝。一直到第六天晚上,趙孝春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電話。
趙孝春:她問我是不是趙孝春,我説我正是。她説你的包我撿到了。其實我現在都記得,是一個醫生,醫生給我打電話。
趙孝春趕緊趕大巴車重新回到重慶市,當時電話裏約定見面的地點就是這個地下通道。
趙孝春:當時她就把東西還給我,我一看不差什麼,我就給了她500快錢。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小孩子,她就説不要。她看到我是個全國勞動模範她就説不要。我看她還是非常困難,當時還是把錢給了她。那個小孩子他就説,爺爺,謝謝。
那麼讓他急於找回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趙孝春:證書啊,獎牌啊我都放在裏面的。你看,這就是全國勞動模範的一個綬帶。
記者:就是圍在身上那個是嗎?
趙孝春:就是這樣挎起來的。
記者:那2000年你就是圍著這個去重慶賣臘肉的?
趙孝春:對,對。
原來趙孝春對自己的勞模身份很重視,這不僅是國家給他的榮譽,同時這也是一塊誠信招牌,對自己發展老臘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趙孝春:覺得勞模來賣肉不可能,大家都覺得很稀奇。
趙友安:老爺子這個光環,普通人消費,他認為到還是安全,這個人不會作假,至少買勞模的東西勞模的産品,比其他那些個體戶買水貨的,他認為那個質量安全,還有誠信程度好。
從此,趙孝春賣臘肉時,總是帶上他的勞模獎章,在他的臘肉宣傳冊上印著他圍著勞模授帶的照片,憑著全國勞模這個響噹噹的品牌,趙孝春在重慶很快就打開了局面,訂單越來越多,甚至有商家要代理他的産品。
李文燕:在農展會上我們發現這個産品的時候就特別有興趣,為什麼,因為這個産品選用的是農家全放養的産品。像這個辨別它就是半肥半瘦,用我們土話説就是膘比較厚的那種就是農家豬,這是辨別的唯一方法。
李文燕馬上找到趙孝春談合作,由她出資來開店,專門銷售趙孝春的老臘肉。這正是趙孝春求之不得的。很快,她便在重慶最熱鬧的老街開了一家直銷店。
李文燕:就像今年的話我們都有很多單位向我們訂購這個貨品了。前一陣子我們還出現缺貨的情況。
記者:這樣團購的能出去多少銷量?
李文燕:大概在280萬左右。
記者:一天能銷售多少?
李文燕:你看瓷器口有多少人流量,按這個金額算的話,59元一斤,你算應該有多少。
直銷店很快就開到了4家。然而銷路大開了以後一張訂單就是好幾十噸,從鐵索橋上背到對岸,一張訂單的貨就要2天時間。而且每噸的勞力錢是1000元錢,四分之一的利潤就白白損耗了。這還不算,村裏的壯勞力基本都出去打工了,訂單下來趙孝春花錢都請不到人。
趙孝春:好勞動力外地打工去了,本地的都是婦女,過我的鐵索橋又害怕。
停在河對岸路邊的大卡車,有時候一等就是兩天。
這大巴深山是福也是禍,難道自己苦心經營的臘肉産業就要斷送在這深山當中了?
走投無路的趙孝春突然從家鄉的滑筐上找到了靈感。
趙孝春:有滑過筐的,就在山上自動的滑框,我就借用他那個辦法。現在這個東西,一分鐘就能弄過去了,又快又省力。
就這樣,趙孝春在60歲那年,再次花了家裏全年的收入7萬元,造了一座索道。
索道由電帶動,每滑動一次可以帶來1噸重的臘肉,而這麼滑動一次只需要1分鐘的時間,運輸能力大大提高。
李小軍城口縣副縣長:城口老臘肉是我們當地主打的農産品的一個品種,趙孝春的發展史也是我們城口老臘肉的發展史。
到2006年,趙孝春的生産基地已經從原來的60多萬元增加投入到800多萬元,生産臘肉從幾十噸到400多噸。然而運輸問題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
2000年起他就申請建造大橋,並表示願意個人出資30萬建造公路橋。2008年10月,重慶市終於批示,在趙孝春投資30萬的基礎上,再撥款80萬元建造公路大橋。
一大早,趙孝春一家子就忙碌開了。
李文成:吃刨湯肉。
記者:刨湯肉是什麼意思啊?
李文成:就是今天把它殺出來了,就來燉一鍋,就來請客,鄉鄰們就來吃。
刨湯肉是高陽村的傳統,誰家有了喜事就邀請鄉親們吃一噸熱鬧熱鬧。就是今天,趙孝春夢想了十幾年的大橋終於通車。
當天下午,大卡車直接開到了加工廠門口,運出臘肉送往外地市場。
趙孝春深山裏創業,終於在貧困深山裏用老臘肉創造出了一年6000萬的産值。趙孝春自己投資和參與建造的三座橋也成為他創業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編導:余茜
攝像:程詩雄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