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緊鄰錢塘江入海口杭州灣。潮起潮落,泥沙堆積成了灘塗。蕭山就在這些灘塗上攔海築壩,圍墾出了浙江最大的墾區。在墾區裏面,很多人都知道一位從河南嫁過來的媳婦。
蕭山區農業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陳紀坤:“在我們農業開發區像他這樣經營的規模應該是屬一的是不多的。”
施秋琴:“大家都知道她的,哪個人不知道,説起我們尚總,蕭山人説起尚總,這麼矮小的讀初中的人都知道的。”
她就是那位從河南嫁過來的媳婦,名叫尚舒蘭。尚舒蘭來到圍墾近二十年,因為圍墾種糧,尚舒蘭不僅成為浙江省的典型,而且她的事跡還被拍成過電視劇。她也因為圍墾遭遇打擊,一度成為社會捐款資助的對象,在經歷了六年的徘徊掙扎後,尚舒蘭又創造了新的財富奇跡,成為大家公認最能賺錢的人。
2004年,當身處困境中的尚舒蘭傾其所有,決定修建一座造價達到了70萬元的大棚時,這成了當時墾區中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
胡立軍:“我當時她建這個大棚的時候,個人認為還以為種的東西比較有附加值高一點的東西,比如蘆筍之類的。”
大家議論的不僅僅是造價70萬的大棚,還在於她要在70萬的大棚裏種植市場價一斤只有一元錢的毛毛菜,然而就是從種植最便宜的毛毛菜開始,尚舒蘭建起了800多畝的大棚,每年的蔬菜供應量,佔到杭州70多家超市門店的50%,一年的銷售額超過了1000萬元。
尚舒蘭是河南省太康縣人,1990年春天她結識了丈夫沈玉興。一年後,尚舒蘭不顧所有人的反對,辭去了銀行的工作,跟著丈夫沈玉興來到了他的家鄉浙江蕭山。
尚舒蘭:“別人説是財迷心竅,可能是色迷心竅,緣分,反正就是這樣,喜歡就嫁給他,沒有什麼任何的條件,什麼條件都不附加。”
1991年春節,當尚舒蘭跟著丈夫沈玉興,從河南回到蕭山,現實卻與想象有著天差地別。
尚舒蘭:“二十八很多人到這裡來,反正我也不懂他們的話,反正只知道他們來那個臉色不好看,他也不好看,他們也不好看,知道不是好事情反正,到底怎麼回事,我也弄不清楚。”
臘月二十八還有人上門討債,這時沈玉興才向尚舒蘭坦白:因為生意失敗,在外面欠了很多錢。尚舒蘭雖然接受了這個現實,但外人的眼光,讓她很受不了。
尚舒蘭:“這樣多人來討債,還有你又領來一個外地媳婦,所以雙重給別人看不起,我們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沈玉興:“我們當地那時候是瞧不起外地人,看不起外地人,比方講我這樣娶不起老婆的人,就是娶個外地老婆。”
當時,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沈玉興生意失敗,負債纍纍,尚舒蘭辭了工作,兩個人今後靠什麼來維持生活?
就在這時,尚舒蘭無意中聽人提起,蕭山圍墾那需要人去開發。
因為條件艱苦,當地人很少有去圍墾開荒。
高生良:“當時因為它路途比較遙遠,交通也不便,生活環境也比較差,鹽鹼地,那麼當年這個種莊稼就是收成不大好的。”
尚舒蘭和沈玉興得知,去圍墾區種地,一千多畝灘塗只要700塊的租金,兩人在家收拾了簡單的行李就去了幾十公里外的圍墾區,這個當地人看不上眼的艱苦地方,對於尚舒蘭夫婦來説,意味著一線生機。
從1992年開始,尚淑蘭和沈玉興承包了300畝灘塗,兩年下來,種水稻,棉花,大豆等作物賺到了二十多萬元,在隨後的六年時間裏,兩人的努力加上風調雨順,靠著種糧食他們賺到了100萬元,尚舒蘭也成了開荒種糧的典型。
1997年,浙江電視劇製作中心以尚舒蘭為原型拍攝電視劇,主要內容就是尚舒蘭在圍墾艱苦創業的故事。當時蕭山文化館的館長徐士龍參與了電視劇的編劇。
徐士龍:“因為當時我們想把尚舒蘭在我們這裡這個精神,這個創業的精神,一個北方的一個女孩子到這裡來,能夠這樣子環境裏面做了這麼大一番事業,我們想把這個精神能夠怎麼樣子搬上這個熒幕。”
電視劇一共拍攝了2集,陸續在浙江電視臺和蕭山電視臺播放,尚舒蘭作為圍墾開荒種糧的典型被搬上熒屏,在蕭山也引起了一陣轟動。
張宗華:“原來的名氣她是外來的,開荒的,圍墾開墾荒地這方面的典型,那個時候她已經很有名氣了。”
一位當地人曾經看不起的外來媳婦,一位為了生計進入圍墾的河南女人,成了開荒種糧的典型,尚舒蘭一時間名利雙收。不少人因為聽了尚舒蘭的故事而來到圍墾,然而走上人生巔峰的尚舒蘭沒有想到,帶給她財富、榮譽的地方也會讓她跌入低谷,而且會經歷長達六年的徘徊和掙扎。
1997年,盛名之下的尚舒蘭想大幹一場,她拿出所有的積蓄,承包了1600畝的土地,種植水稻,養殖對蝦,就在要收穫的時候,一場強颱風在錢塘江登陸。
沈玉興:“天還濛濛亮,因為都得到消息大堤決口要衝進來了,那時候我們還算第一時間過去。”
尚舒蘭:“石頭堆的,它那個力量有這樣大的,把那個大石頭整個那個大堤都吹開了。”
尚舒蘭新承包的圍墾土地距離錢塘江大堤只有一百米,颱風把堤壩衝破了三個大口子,所有的希望全被這場颱風沖走了。
尚舒蘭:“我那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坐在那裏,有時候自己掉掉淚。”
沈玉興:“她一看以後她反正掉眼淚,她掉眼淚,我知道她要掉眼淚,後來反正老是掉眼淚,感覺到這些年來,反正這麼辛苦,掙了一點錢這裡搞開發,一下子泡湯了,一下子給潮水卷走了。”
當記者現在再提到那場颱風,尚舒蘭卻説沒有當時的颱風就沒有她現在的成績,颱風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遭遇颱風後尚舒蘭元氣大傷,她決定從頭再來,但糧食的價格從那以後,一路下滑,1000多畝地,種得越多,虧得就越多,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六年,昔日的盛名成為了一份壓力,作為開荒典型,尚舒蘭不願意離開圍墾,可是留在圍墾的出路在哪呢?
為了能讓尚舒蘭脫離困境,2002年,蕭山政府號召社會各界,一共給尚舒蘭募捐了20多萬元,他們都不希望這個昔日的開荒典型就這樣倒下去了。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山鎮委員會原書記高生良:“尚舒蘭是我們的一個榜樣,那麼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倒下去,作為我們想,不應該倒下去,要把她再挺起來。”
從曾經的榜樣到被別人資助,尚舒蘭心裏很不是滋味。但是這轉機又在哪?
2002年,尚舒蘭在杭州的蔬菜市場發現了一個現象。
山東客商:“這個市場90%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很少的。”
記者:“杭州這邊菜大部分外地供應的。”
山東客商:“90%,10%的有當地的。”
杭州大部分的蔬菜都是從山東,昆明等地方運來的,主要是能貯運的瓜果類蔬菜。葉類蔬菜由於不耐儲運,只要一天的時間,葉片就會發黃變色。所以杭州的超市大部分都是銷售瓜果類蔬菜,對於葉類蔬菜超市也是顧慮重重。
苗玉保:“看銷量多少,銷量多少就收個幾家,有的一家一筐的,有的一家兩筐的,就這樣慢慢收過來的。”
余玉華超市負責人:“農民這家種它一大筐,那家種它一大筐,這個擺在市場去收,我們如果採購去收過來以後,就是恐怕農藥超標。”
葉類蔬菜從外地無法運輸到杭州,本地種植的葉菜進不了超市。尚舒蘭決定要投石問路,通過種植葉類蔬菜打開超市的大門,2003年5月,尚舒蘭決定先種植50畝蔬菜,品種她選定了杭州叫做毛毛菜的一種蔬菜,毛毛菜是一種小白菜,因為口感柔軟,口味帶甜,是杭州市民最喜歡的一種葉類蔬菜,但是由於價格只有一元錢一斤,當地農戶種植規模都很小。
尚舒蘭決定先種五十畝的毛毛菜試一試,毛毛菜種植的時間短,二十五天就能上市一茬,然而尚舒蘭的計劃卻落空了。
尚舒蘭:“到了高溫那不行,那個蟲子太多了,種不好。”
陳重友種植戶:“葉菜,要大一點,市場上是好賣的,蟲不要吃掉,好賣點,蟲吃掉,難賣點。”
尚舒蘭種下毛毛菜葉不久就發現,菜葉上面出現了很多蟲眼,毛毛菜的銷量恰恰是夏天最大,除了打藥外,蟲怎麼也除不掉,尚舒蘭想了不少辦法,但都不管用。
沈玉興:“你射蟲燈我們那邊也有,那晚上燈一開,我們自己的蟲死掉了,但是外面的蟲也過來了,人家地上的蟲也過來了,永遠弄不完,越來越多。”
圍墾周圍的環境濕地多,它的環境特點恰恰比一般的農田還要多蟲,圍墾區裏種葉菜,比其他的農田更加麻煩。如果依靠農藥,就會農殘超標,減少農藥,毛毛菜又被蟲吃得千瘡百孔。
第一批毛毛菜因為蟲眼多遭到了超市的拒絕。尚舒蘭也不知道到底該怎樣才能讓自己擺脫困境。就在這時尚舒蘭聽説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讓她有了一線希望。
2004年,蕭山區貿易局為了解決當地露天種植蔬菜蟲害嚴重的問題,正在推廣一種叫做防蟲網的大棚,但是這種大棚用的是鋼架材料,並且每兩年就要換一次防蟲網,得知這個消息的種植戶,普遍認為價格太高,不敢冒然嘗試,幾個月內,圍墾區只有一家國家級的育種單位願意嘗試一下。
胡立軍:“我們這邊主要是一個科研為主,育種,育種跟繁種,親本的繁種,比如玉米,大豆之類的親本的一個繁種。”
當時育種公司建防蟲網主要為了育種試驗,而身處困境中的尚舒蘭也看上了防蟲網,得知一個8米的大棚的價格2萬元左右,為了能有足夠數量供應超市,尚舒蘭打算把種菜的50畝地聯成一片,設計一座大型防蟲網大棚。但是這樣細細算來,怎麼也需要70萬元,尚舒蘭已經捉襟見肘了,上哪籌錢?
最後,尚舒蘭把當初蕭山各界的捐款20余萬,又爭取到了貿易局的項目補貼20多萬元,加上那幾年僅有的一些積蓄,掏光了老底,想盡了辦法,湊了七十萬元,終於建好了一座50畝的防蟲網大棚,防蟲網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用網把鋼架四週嚴嚴實實包住,就能防止蟲飛到大棚裏面吃菜。
尚舒蘭:“産卵,這個要産卵,這個是斜紋蛾可能是,斜紋蛾,又飛了。”
記者:“就是防這些蟲子?”
尚舒蘭:“對,你看到,這樣的,它進去以後,也是把葉子吃的爛爛的。”
這座防蟲網的造價達到了70萬元,而花70萬元建的防蟲網裏,尚舒蘭種植的仍舊是只賣一塊錢一斤的毛毛菜,這個舉動讓周圍的很多人看不明白。
戚興良種植戶:“毛毛菜價格不高,有時候掉價掉很低的,那個大棚成本很高的。”
曹志賢種植戶:“肯定驚訝,你這麼高的成本,如果種一點蔬菜的話,肯定收不起來。”
尚舒蘭這次把所有的錢全砸在一座防蟲網大棚上,並且裏面種植的仍然是賣一塊錢一斤的毛毛菜。如果失敗,尚舒蘭這個已處在困境中的開荒典型將徹底被打倒。很多人不明白,尚舒蘭到底要幹什麼?
一片荒地承載著尚舒蘭的致富夢想,一場颱風將她打入人生低谷。低谷中的決定是一個錯誤還是絕地反擊?一斤只能賣出一塊錢的毛毛菜能讓尚舒蘭起死回生嗎?她為什麼還要投入70萬去種那些賺不到錢的毛毛菜。致富經繼續為你講述尚舒蘭的傳奇故事。
二十年前尚舒蘭來到圍墾,六年的艱苦創業,使她成為了蕭山的開荒典型,遭遇颱風,在經過了六年的徘徊後,尚舒蘭拿出所有家當,花70萬元建防蟲網大棚種植價格一斤一元錢的毛毛菜。尚舒蘭靠這些毛毛菜能再次站立起來嗎?
2005年4月,尚舒蘭在防蟲網裏種出了第一批毛毛菜,正好遇上杭州舉辦農産品推介會,尚舒蘭帶著毛毛菜去了推介會。在會上,有一個人對這些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王慧智是浙江省農業廳優質農産品中心的科長,當時浙江省農業廳正和杭州一家大型超市,聯合成立了一家農産品配送中心,負責人就是王慧智。
王慧智:“當時我們農業廳跟超市合作以後,我們也非常想希望在杭州,因為這個超市重點是在杭州嗎,在杭州周邊找到比較大的葉菜的基地。”
當時王慧智正在尋找直接供應超市的蔬菜種植基地,尚舒蘭是杭州第一個用防蟲網種植蔬菜的人,這次的見面是她的一個機遇。尚舒蘭在防蟲網裏種出的毛毛菜沒有蟲眼,各項指標也符合標準。毛毛菜得到了省農業廳和超市的認可,尚舒蘭終於敲開了超市的大門,每天供應四五千斤毛毛菜。
尚舒蘭:“像這樣的都是散裝的毛毛菜,散裝的毛毛菜你要進入超市的話它要通過整理,整理像這樣,馬上就要掉了,這樣的葉子要給它去掉。”
雖然尚舒蘭把毛毛菜成功賣進超市,但是1200畝基地,難道就靠50畝大棚蔬菜能扭虧為贏嗎?毛毛菜打入超市,尚舒蘭開始醞釀自己的經營戰略,如果成功,她就能起死回生。因為尚舒蘭與超市打交道中發現了超市存在的問題。
王慧智:“跟我們合作,跟農業廳合作,實際上它就開始把它自己最難的一個蔬菜,二一個水果,還有一個鮮活水産,它做不好,可以説它是虧損。”
超市銷售的生鮮,由於中轉環節多,生鮮商品的損耗率一般在10%左右,如果將損耗加在菜價上,市民又不買賬,所以超市裏生鮮這一塊是年年虧損,儘管這樣超市卻不能減少或停止生鮮産品的銷售。
王慧智:“大的超市它內部都有一個説法,生鮮是超市成敗,或者超市能不能長期發展的一個基礎。”
盧錢平:“我們超市講生鮮我們是戰略品類,就是通過生鮮帶動這個消費人氣,來把更多的消費者吸引到我們超市進行消費,帶動別的銷售。”
2006年,尚舒蘭找到超市,提出可以由她種植,采收,運輸,直接供應超市需要的蔬菜,這樣省去了中間不必要的損耗,超市也能盈利。
尚舒蘭:“對超市就是它採購上面它肯定要方便很多了,因為你給它供應的越多,品種越多,它採購量,到市場的採購量就少,到其他基地的就少,你給它送都是送到他們的配送中心,那他們就方便了。”
尚舒蘭有1200畝種植基地作為後盾,如果全部種成蔬菜,每天的産量也有幾十噸,完全能供應給超市各類蔬菜,因為毛毛菜在超市賣的不錯,超市也開始認真考慮起尚舒蘭這個雙贏的規劃。
盧錢平:“我們看一個基地的環境,這個基地的環境適不適合我們發展,第二個看基地負責人一個理念,是不是跟我們匹配,是不是有跟我們公司一起成長的一個發展目標,第三個就要看它的一個規模了。”
考慮再三,超市方面同意了尚舒蘭合作的要求,2008年,尚舒蘭開始根據超市的需要,多方籌集了300萬元資金,先後修建了800畝防蟲網大棚,種植蔬菜品種達到了十多個。還有很多是賣價高,利潤高的新品種。
尚舒蘭:“這個8米的棚,這個棚裏種的都是新品種,像這一個,這個是香油菜,一般人都不知道怎麼吃,還有一個就是這個是也是日本的一個蘿蔔菜,你像這個蘿蔔菜呢,它是這樣的,它就是專吃葉子的,就是吃這個葉子,你像這個蘿蔔呢它只有長這樣大,它不會再長了,它就是蘿蔔菜。”
到2009年,尚舒蘭要向杭州七十家超市門店,每天供應三四十噸蔬菜,每年為她帶來1000多萬元的銷售額,尚舒蘭還被評為全國勞模,又成了人們新的榜樣,這一切都是從毛毛菜開始的。
編導:陳麗麗
攝像:鄧貽強 孫彥峰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