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富經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每年的10月是池塘養殖海參採捕的旺季,在遼寧省淩海市大有鄉有20000畝養殖海參的池塘,這些池塘今年産出了40萬斤的鮮海參,為當地養殖戶帶來了3000多萬的純收入。
記者:多少海參,那一盆?
養殖戶王延超:有60來斤。
記者:60斤啊,你今天要採捕多少海參?
養殖戶王延超:一次怎麼也得兩三千斤吧。
記者:這兩三千斤海參能賣多少錢?
養殖戶王延超:現在價格的話,那就是十三四萬元。
記者:一天就十三四萬?
養殖戶王延超:對。
海參今年每畝地的純收入超過了一萬元。在淩海市當地養殖戶都把這些能夠養出海參的池塘稱作提款機。
村民馮俊才:海參養成了,就説是幹什麼,你也掙不著這些錢。這比那個自動提款機來得還快。當地買樓的,買車的,一年弄個幾十萬,咱別説多了,幾十萬元那不成問題。
現在被農民稱為提款機的這20000畝池塘,在7年前,就是畫面中這樣的一片灘塗,而這些灘塗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提款機,是一個叫劉青蓮的女人硬挖出來的!
劉青蓮:我説你就儘量往上搶,都拉到你二姨那裏,那個大溝墊上去。正好墊那裏,咱正好省事了。你就把這個整個全給掀去,正好一舉兩得。
這個風風火火的女人就是劉青蓮,記者採訪時,她正帶著她的施工隊在灘塗上挖掘養殖海參的池塘,這一次的目標是再挖5000畝。
劉青蓮:告訴他們這個池子得挖平啊,挖平。壩得整直溜。
記者:挖多深?這個地方。
劉青蓮:自然進潮1.5米深。
記者:養海參的話池塘1.5米深就夠了?
劉青蓮:對,必須的。
劉青蓮行事大膽果斷,身上帶著一種霸氣,熟悉的人都説她像個男人,但這句話,劉青蓮最不愛聽。
劉青蓮:我從心裏就不服男人。
記者:為什麼?
劉青蓮:我就不服。男人想幹的事我就想幹了。
劉青蓮就是憑著實幹,靠出租這些池塘、海參育苗、和海參加工這個財富鏈條,創造了過億元的資産。然而,這些鉅額資産的開端,卻是因為一次失敗的轉行!
劉青蓮出生在農村,她性格開朗做事要強,做什麼事都不服輸。上世紀90年代,劉青蓮和丈夫開飯店跑運輸,10年的拼搏積攢了600多萬。
2000年,錦州市剛剛引進了牙鲆魚養殖項目,一條成本10元錢的牙鲆魚,市場賣價卻高達20元錢。高額的利潤讓劉青蓮傾盡全部積蓄,投入到牙鲆魚養殖中,可沒想到僅僅兩年的時間,養牙鲆魚就賠進去160萬。
這裡就是劉青蓮當時的養殖場,雖然現在這裡已經被另外一家水産品養殖企業收購,但是依然留有劉青蓮當年創業時的印記。
劉青蓮:轉圈鋪的這個布,這個布可貴了,這叫無紡布。這都是7年前我鋪的。
記者:用它能起到什麼作用?
劉青蓮:防水啊,省得土往下流失。
自從賣掉養殖場後,7年時間,劉青蓮再也沒有勇氣來到這裡。為了配合記者的採訪,7年間劉青蓮,第一次回到這裡,依然充滿了焦慮,甚至淚流滿面。
劉青蓮:咱們搬走了,我一次都沒來過這個地方。我就不願意到這地方來。
記者:怎麼不願意上這地方來?
劉青蓮:就不願上這地方來。
記者:你走到這裡淚流滿面是什麼意思?
劉青蓮:不知道,我説不好,就是第一次跳到海上來,説不好帶來的那種壓力,我説不好,簡直是一種像磨難似的。説不好,形容不好。
劉青蓮到這裡的激烈反應,可以想象得出當時劉青蓮遭受了多麼大的打擊,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劉青蓮會從此放棄水産養殖,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當年的9月,劉青蓮又一頭扎進海水養殖行業裏、而且這一次扎的更深、投入的更大、風險也更高。她一次性在在淩海市的大有鄉承包了2000畝的廢棄蝦池,要養殖當地沒人敢養的品種!
王廷貴是大連人,他大學學的是水産育苗和養殖專業,2002年他想靠養殖海參創業,卻發現在大連搞海參養殖成本太高。
王廷貴:大連地區海參養殖面積有限,而且當時那個地價一畝地漲到3萬元錢了。
迫不得已,王廷貴只能遠走他鄉,去尋找另一個適合養殖海參的城市。2002年8月,通過朋友介紹,王廷貴認識了劉青蓮。劉青蓮覺得王廷貴四處找地方養海參,那麼養海參一定很賺錢,劉青蓮就開始調查海參的市場信息,結果讓她很興奮。
海參是棘皮動物,是唯一一個不含膽固醇的動物食品,但是由於海參苛刻的生長條件,在我國適宜海參生長的地方只有山東和遼寧,全國海參的年産量也只有7萬噸左右。而當時,錦州淩海地區因為養蝦著了病災,很多蝦池都荒廢了,一個100畝的蝦池,一年的承包費用還不到1萬元錢,市場的誘惑和現成的資源,讓劉青蓮又燃起創業的激情。
劉青蓮:我就想試一下,萬一試成功了,不就能把這一塊的蝦池都利用起來了。
2002年9月,劉青蓮在淩海市大有鄉承包了2000畝的蝦池,其中100畝拿出來和王廷貴搞海參養殖實驗。然而,淩海市的海域並不適合海參的生長,當地人別説養海參,甚至都沒有人見過海參。
錦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葛立軍:錦州的海域都是瘀泥型的海岸線,水淺,夏季水溫非常高,冬季結冰,這樣一個溫度。再加上河流注入比較多,大淩河,小淩河,海水的鹽度十分不穩定,所以海參無法自然生存。
在從沒見過海參的地方養殖海參,這讓大有鄉的村民們有了一個集中議論的話題。
村民張熙永:當時也沒見過,從這個地方根本沒看見過海參,就是説養海參,就説我從小長這麼大,海邊也沒看見海參。
村民馮俊才:沒聽過,挺空虛的這種東西,沒見過,也沒聽説過,説這個地方能養出海參誰也不相信。
從專家到農民,沒有一個人看好劉青蓮養海參。但劉青蓮想到當地海域不適合海參生長,並不能説明人工養殖就不能成功,從來沒養過怎麼就説不能養呢?
劉青蓮:我就非得試試不可,不撞南墻我不回頭,就是説我親自試驗失敗了,那我就不再整了。我一試了,我一看到了,哪怕100個海參活1個海參苗,證明就行。
在王廷貴的技術指導下,劉青蓮把原來1米的蝦池挖深到1.6米,然後投入石頭人工造礁,為海參創造自然的生長環境,放進參苗的池塘就成了大有鄉共同的懸念。
一年後,這個懸念就要破解了。
丈夫李軍達:像早晨沒風的時候,我就到池塘邊上去轉去看,邊上全是,邊上全是海參,還有晚間沒風的時候,用手電一照,邊上非常多。
劉青蓮:轉圈瞅著那個池子,轉邊瞅著海參了,就心情特別興奮,特別高興,就不願意離開那一塊。我去的時候吧,我一年都得穿壞多少雙鞋。
能看到海參茁壯成長,證明淩海市的蝦池,只要經過改造就能養出海參。王廷貴把這條致富信息傳遞到了大連。2003年10月,王廷貴從大連帶了18個朋友來到淩海,在劉青蓮手中以每年每畝不到100元錢的價格,租下了她手中1000畝的蝦池。
養殖戶王廷貴:大連那邊養海參,已經幹得比較滿了,這個地方還沒開始幹,我們剛來幹的時候地價各方面都很便宜。
海參養殖成功,讓劉青蓮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商機,並因此萌發了構建海參財富鏈條的夢想。為此劉青蓮不但再次傾盡全部積蓄,還從銀行貸款800萬。
可大手筆投入的背後,卻是企業資金鏈斷裂,發展舉步維艱,劉青蓮為了她的財富鏈條,還將付出什麼慘重的代價?
在錦州地區灘塗面積廣闊有27萬畝,海參養成了,這些灘塗都將成為劉青蓮創造財富的資源,面對當時十分荒涼的灘塗,劉青蓮開始設計自己的財富鏈條!
劉青蓮:改造成養參的池子租給他們,然後我就利用出租的租金建這個工廠化育海參苗,把這個海參苗售給他們。他們養成了之後,我回收成參。
眼前這片荒涼的灘塗,在劉青蓮的構想中,已經是一個財富寶庫:把灘塗改造成參池、用出租池子的錢建海參育苗場,把參苗賣給租池子的海參養殖戶、再回收成品海參進行加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2003年底劉青蓮用自己的全部積蓄,一次性承包了大有鄉的2.8萬畝灘塗。
記者:2.8萬畝多大的地?
劉青蓮:你就用車跑你都得跑一天時間。海參一旦養成功了,這個地增值肯定是不可估量的。
為了儘快實現這個目標,劉青蓮還向銀行貸款800萬,建起了一座佔地8000平米的海參育苗室,雙管齊下,加快進度。但欲速則不達,雙管齊下讓她的資金鏈條崩斷了。
2003年10月,劉青蓮的育苗室開始投入生産,她要趕在2004年春天海參投苗的季節,把海參苗賣給租她海參池塘的那18位養殖戶,創造第一筆財富。
劉青蓮:按照水體,每水體産多少海參苗,按照市場價格,去了成本。最少得掙200多萬元,少説也得二三百萬元。
2004年的正月十五,距離海參苗種銷售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劉青蓮像往常一樣走進育苗室,可是眼前的景象把她驚呆了。
劉青蓮:一看那車間裏沫子都起這麼高,我一眼看完了,因為我不懂,第一年接觸這個越冬育苗,我一看那個泡沫這麼高,我心裏頭就有一種預感,就有一種不詳的感覺。
看到海參育苗室發生了異常,劉青蓮趕忙讓工人放掉池塘裏的水看海參苗的生長情況。
劉青蓮:我一看,兩眼冒金星,就覺得海參一吐腸子,聽説海參吐腸子就完了,兩條腿打哆嗦,我都不敢瞅了。然後我就回辦公室,自個兒就嚎去了,我就坐那兒哭開了。
海參育苗越冬要從室外抽海水兩天換一次,還要用鍋爐加溫保持海參苗生長的溫度。但是,劉青蓮和育苗技術人員,恰恰都忽視了這一點。
育苗場場長張淑麗:以前沒越過冬,冬天結冰的時候,結到30厘米厚的冰,冰層下面的水全都非常渾濁,沒法換水,沒有水,利用這些水暫時維持,能等到水來才能換水。
進入水産養殖行業,第一次兩年賠160萬,第二次半年賠180萬。
一邊挖池塘,一邊建育苗室。雙管齊下的策略瘋狂地吞噬著劉青蓮有限的資金。
2004年春天,劉青蓮改變策略,挖池塘出租,用租池塘的錢再去育海參苗,只要把養海參的池塘開發出來出租出去,就能有資金拉起她的財富鏈條。劉青蓮的施工隊人歇車不歇連軸轉,24小時不停地的在灘塗上開發海參養殖池塘。
劉青蓮:這個可老費錢了。
記者:怎麼費錢?
劉青蓮:這不是四台車嗎?我還有兩台車,六台車一天一宿油錢一萬元。
到2005年5月,施工隊一共開發出了15000畝養殖海參的池塘。劉青蓮信心十足的去了一趟大連。她在大連的電視臺和報紙登了招商廣告,希望大連想養海參致富的人來淩海租她的池塘。
花了一萬多元錢的廣告費,劉青蓮就回家靜等消息。
劉青蓮:手機24小時都不關機,我就尋思,萬一誰在晚上打來電話呢,別把這個機會錯過了。
養殖海參投資成本高,一個100畝的海參池塘,租金、投苗、管理費用最少要100萬。淩海市的海域歷史上就沒有生長過海參,很多人都不敢輕易投資。劉青蓮等了三個月,一位養殖戶也沒有招來。
沒人來租池塘,銀行貸款還不上,企業資金緊張,讓劉青蓮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劉青蓮:別人説啥我也高興不起來,我看到別人笑,我都説人家為什麼笑得那麼開心?其實我還是自身壓力大,一到每月25日,電費,開支,整個到月末了,就得需要一大筆資金,所以我心想特別特別著急。
當初設計出租池塘、養殖育苗、加工銷售這條財富鏈,仿佛距離越來越遠。劉青蓮的事業走進低谷,過去的女強人也開始了借債度日的生活。
劉青蓮:就是拿起電話給誰打,就是都得猶豫,號碼都得摁了多少遍,才能摁出去,心裏頭有壓力,怕人家瞧不起,怕人家不借唄,人家説不借,就覺得可上火了,臉面特別過不去。
就在劉青蓮最舉步維艱的時候,一次機會送到了她的面前。這次機會可以讓劉青蓮馬上擺脫目前的困境,但是她卻選擇了放棄。
2005年8月,一家水産養殖企業看上了劉青蓮開發的池塘,想用750萬從她的手中承包3000畝搞水産養殖,這是給劉青蓮緩解資金壓力的一次機會。
李軍達:我的觀點,把這個地賣一塊,賣一塊把這個債務都還上,我説不要老背著饑荒生活,後來她不同意。
看劉青蓮不同意,已經被資金壓的喘不過氣來的丈夫李軍達,就一個人跑去找要承包土地的人談判。
丈夫李軍達:價格談好了,計劃明天簽合同,因為我們倆也都達成協定了。
為了轉包出去這3000畝的池塘,丈夫李軍達來給劉青蓮做工作,甚至還放出了狠話。
丈夫李軍達:我説我不喜歡背著饑荒過日子,我説你要跟我過,就把這個地賣一塊,把這個饑荒還掉。
劉青蓮:他説不賣就離婚,我説離就離,我説要不你就拿刀捅了我,完了我們倆就打起來了,就把凳子都飛起來了。
記者:凳子都飛起來了?
劉青蓮:飛起來了,這凳子這兒剩四個嗎,你看看缺兩個,六個凳子。摔碎兩個,這個一套東西花一萬多元錢買的。
其實這次家庭戰爭,夫妻倆都知道並不是彼此感情出了問題,而是兩人面臨的是開發的池塘沒人租、沒錢給員工開工資、以及銀行鉅額貸款帶來的壓力。
劉青蓮:欠外面錢,見人家太丟面子,抬不起頭來似的。
李軍達:她晚上睡不著覺,這是第一。第二每天老是唉聲嘆氣的,當時我不用問我也能看出她有壓力。
劉青蓮:壓力太大了,完了他也沒處發泄,他就得跟我倆發泄,我也知道。
劉青蓮知道丈夫的用心,但是無論多難,她都不能把地轉讓出去。
劉青蓮:賣了這塊地,我育苗廠育苗,賣苗也困難,我這個加工廠建完了收購哪有原料呀,上哪兒收購也費勁呀,就等於,就像缺一條腿一樣。賣完地就等於像一個人缺掉一條腿一樣。
最終因為劉青蓮的堅持,當初2.8萬畝的土地依然完好無損的沒有轉讓一塊,因為劉青蓮依然在憧憬著她的財富鏈條。劉青蓮在等待,等待王廷貴帶的那18位養殖戶,海參收穫的一天。她認為收穫的那一天,就是她的活廣告。
劉青蓮:等著吧,堅持吧,堅持到2005年的10月份,海參起出來了,他一看到這個效益了,他就會來人了,就盼著這一天。
劉青蓮在等待,這一天她還要等待多久,為這一天,她還能等待多久呢?
王延超:通過管喘氣,這個管是換氣的,它裏邊有水往外一吐就出來了,他有時候幹活時間長,有時候帶那個鉛,他現在那個都不帶,水淺。
記者:一天他們一個人能幹多少活?
王延超:工作得6小時。
王延超是從黑龍江來到這裡的養殖戶,他2005年10月看到了第一批養海參的養殖戶收穫的海參,就在這裡租了4個池塘搞養殖。
王延超:當時水面非常多,水面一瞅,水非常清,一瞅就瞅得了,非常大,現在,當時瞅咱們比劃這麼大現在説二兩半以上。
從2005年10月以後,全國各地很多人知道了這裡能養出海參,陸續來租劉青蓮的池塘。到2007年有282人,租用了劉青蓮15000畝的池塘。劉青蓮實現了她財富鏈條的第一段,用出租池塘的錢投資海參育苗。
2006年,劉青蓮海參育苗取得了成功,銷售利潤超過了200萬。同時,池塘的出租費用也從過去每年每畝100元漲到了800元。
2007年冬天,劉青蓮向目標開始了最後的衝刺,她在淩海市大有鄉一次性投資4000萬,建起了一座水産加工廠。
記者:界定海參好壞看什麼?
劉青蓮:煮完了看刺啊,看刺的密度。看刺尖不尖,完了手一捏,這個皮一捏,有沒有彈力,好的海參,往地上一扔。啪,彈起來,這個海參就會蹦。
記者:可以當乒乓球打了是吧?
劉青蓮:這個擱在地上彈得更高。
2009年2萬畝的海參池塘産出了40萬斤鮮海參,這些大都被劉青蓮一個人收購了。她把鮮海參加工成鹽漬海參、幹海參、即食海參、海參沖劑等産品。劉青蓮認為她在本地發展海參加工,有她獨特的競爭優勢。
劉青蓮:他們説的這個利潤是30%,我覺得我比他們潛在的利潤比他們還要多,因為我這個自個兒育的苗,自個兒的地。自個兒設備開發的。
現在劉青蓮的海參産品銷售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她的海參專賣店已經開到了北京、瀋陽、錦州、營口等城市,因為有了海參産業的財富鏈條,加工出的産品價格便宜,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2009年她企業海參銷售額超過了5000萬。
劉青蓮:三八婦女節那天的會上我説過,在實現自個兒夢想的路上,遇到多大的挫折和阻力,我不放棄,我非得實現不可,有一口氣我就得幹下去。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一至週五21:17-21:47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致富招數<<
>>返回 致富經 首頁<<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