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農]農民養老路在何方(2010.1.27)

2010年02月24日 18:16  深度報道 我要評論

進入[聚焦三農]>>

 

>>返回 聚焦三農 首頁

>>本期節目視頻 

>>更多節目

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説的是希望通過養育孩子,能讓自己老來有所依靠。但對於山西省山陰縣的馬寶仁大爺來説,辛辛苦苦培養成人的兒子,已經難以成為他晚年的依靠了。

日前,記者在山西省山陰縣採訪,看到82歲的村民馬寶仁大爺跪在地上做飯,而他40來歲的兒子,卻無所事事地站在一旁。

原來,馬大爺的老伴去世早,給他留下的這個兒子有一定智力障礙。吃罷老父親做的飯,馬用就這樣做在門口曬太陽。多年來,兩個人就只能靠政府的救濟和鄉親們的幫助生活。

在我國,千百年來,依靠子女供養的養兒防老模式,是農村老年人賴以生存的主要途徑。而一旦子女失去了供養能力,老年人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就會失去養老的依託。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家庭養老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家庭關係就是影響農村老人能否得以順利供養的重要因素。在陜西省志丹縣,我們見到了72歲的蘇金蓮老人。

在村民們的反復勸説下,蘇大娘才跟我們説了一些實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兒子兒媳做出如此粗暴的舉動呢?而兒媳的解釋,似乎也指向了老人的性格缺點。

現在,蘇大娘已經和兒子兒媳分開另過,老人有輕度的白內障,看東西比較模糊,生活得很艱難。對於不能給老母親贍養費的問題,兒子似乎也有自己的解釋。

村民告訴我們,老人確實有暴躁易怒等性格缺點。但不管怎麼説,虐待老人,不盡贍養義務,都是錯誤的。採訪中我們看到,這種因兩代人性格衝突而導致的矛盾,在其他村子也個別存在。但是,更多的老人,在家庭矛盾面前,選擇的是默默承受。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民政部原副部長李寶庫説在農村裏有一種傳統的觀念——家醜不可外揚,不願意對外説。老年人在家裏受了委屈、受了虐待、受了欺負,對外都不願意説,他認為是一種丟人的事情。

專家説,農村老人由於沒有收入來源,在經濟上對子女有依賴性,這更導致他們遇到家庭矛盾時更容易選擇忍氣吞聲,從而使他們的贍養出現問題,進而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

一個是無力贍養,一個是不願贍養,我們看到,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的晚年生活很讓人擔憂。應該説,這種比較極端的現象,在農村還是極個別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敬老愛老正在日益成為風尚。絕大多數老人,在各自的家庭裏,過著頤養天年的幸福生活。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今年84歲的王玉蓮大娘,正在用手機給孩子們打電話。原來,王大娘的孩子們在縣城住,兒女們對她老兩口考慮得很週到。

記者在山西、陜西等地的多個村莊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老年人對子女們的表現,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但是,受地域經濟發展和家庭條件狀況的影響,還是有一些農村子女在照顧老人時,顯得力不從心。而且,儘管子女們努力為老年人考慮得很週到,但由於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不同,還是讓一些老人覺得有些不便。

因此,很多農村老人與子女分家另過,下田勞動,經濟上和生活上的獨立,讓他們在心境上得到一些放鬆。

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把解決好老年人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一系列問題,當做民生工作的一項大事。作為家庭養老的一個有益補充,敬老院這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已經成為農村老人、尤其是農村孤寡老人的養老依靠。在陜西省旬陽縣、浙江省嵊州市採訪時,我們看到,縣、鄉、村各級敬老院網絡,已經初步建立。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