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守望者 ——袁隆平(上)(2007.05.22)

2010年02月24日 17:53  深度報道 我要評論

  

    


在我國的水稻主産區--湖南有這樣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國際上把他的發明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在今年的4月29號,袁隆平再次登上世界舞臺,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2007年4月29號,在美國科學院會堂,世界各地最傑出的科學家都聚集在這裡。袁隆平院士登上大會主席臺,在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冊上莊嚴簽上自己的名字,正式成為美國科學院本年度的18位終身外籍院士中的一員。大會執行主席、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爾先生説,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世界奇跡,為世界糧食的安全生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增産的糧食每年可多養活世界7千萬人,頓時整個會場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袁隆平1930齣生,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他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現實中的袁隆平就像一位地道的農民,古銅色的皮膚,兩腿經常沾滿泥水,70多歲了還經常穿梭在田間地頭。您可能不知道,這位中國最著名的農民的家庭出身卻和”農”字毫不沾邊.

  

    正是對農業發展的美好憧憬,袁隆平最終選擇了學農。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業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和栽培,1960年,中國發生了一場罕見的自然災害,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當時的中國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擔著養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國情使得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中華民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受到毛主席詩詞的感召,袁隆平意識到:農業才是當時中國的根本。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在水稻領域的探索。

  

    1965年10月,袁隆平寫出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是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但是由於論文和當時的經典學説相背離,袁隆平又沒什麼學術地位,論文多次寄出都石沉大海,儘管後來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報》雜誌發表了這篇文章。然而學術界並不認同,有些人説他對遺傳學無知,更有人嘲諷他是異想天開。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袁隆平開始了他漫長的雜交水稻實驗過程。

  

    然而實驗的結果卻並不順利,稻穀不但沒有增産、反而減産,稻草反而增加了70%。

  

    初戰即告負,正當大家士氣消沉的時候,熟練掌握辯證法的袁隆平的一句話不但鼓舞了大家的士氣還得到了上級領導的繼續支持.

  

    眼前的危機算是暫時渡過了.可是袁隆平心裏清楚,道理是沒錯,但是要把雜交優勢發揮到稻穀上,可不是他像領導彙報的那麼簡單.

  

    那時候的袁隆平頂著生活,事業上的雙重壓力,依然埋頭雜交水稻的研究.在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後,他發現用常規稻種做雜交,因為親緣關係太近,效果並不理想,必須從親緣關係較遠的野生稻身上尋找突破口,當時情況是, 野生稻分佈在海南,雲南,廣西等地的偏遠地區,找到一株符合他們要求的野生稻,無異於大海撈針.那麼,這株影響著袁隆平事業的野生稻,最終又是在哪找到的呢?請您繼續關注我們明天的節目.

  

    null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