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冷靜地按照中央既定的方針走自己的路

2010年02月26日 10:37  專家觀點 我要評論

  

金融危機爆發一年之後,中國經濟現在的情況究竟怎樣呢?經歷了危機的一年當中,中國經濟的各個行業、企業發生了哪些變化?不久前,我們的記者和評論員深入到了中國經濟的第一線,帶來了各個領域的最新的情況。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天的時間當中,有來自家電、汽車、服裝、體育、教育等各個行業的代表,將來到我們的演播室,和我們一起來共同探討,中國經濟如何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突圍之路。我們今天,將首先來關注中國經濟的宏觀走勢和走出危機的中國模式。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以及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後,宏觀經濟數據向好,中國經濟是否已全面回暖,中國式突圍究竟有哪些亮點?

成思危:儘管經濟增長  還是要保持審慎的樂觀態度
(著名經濟學家、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今日觀察》 評論員)

我一直説,我是一個審慎的樂觀主義者,所以我強調的是我們看問題,既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問題。2008年上半年經濟速度開始下降,從2007年的四季度的11,降到2008年一季度的10.6,2008年下半年的二季度的10.1。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加深,下滑的速度加快,所以三季度是9,四季度是6.8。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啟動四萬億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這個計劃實施以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儘管一季度的6.1,還是下滑,但是下滑速度大大減緩了,二季度上升到7.9。從整個來看,上半年我們達到了7.1的增長速度。從這一點看,我國的經濟是逐步地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我們現在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還應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更重視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也是最近為什麼中央把又快又好發展,改成又好又快發展,把好字當頭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今天還是不僅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問題,保持審慎的樂觀。
   
張鴻:中國宏觀經濟回暖  最嚴寒時期已過去
(《今日觀察》 評論員)
這個時期也應該觸底反彈了。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兵分多路去看了全國各地的一些企業,的確是有回暖的跡象。從宏觀的數字來看也能感受到,比如説中國500強的凈利潤已經超過了美國500強,雖然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説我們更多的是500大。還有一個就是,1到8月份,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凈利潤下跌了10.6%,但是比1到5月份的時候,跌幅已經減少了12.3%,降幅在收窄。所以無論是説500大還是500強也罷,它依託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回暖,現在基本上可以判斷就是,最嚴寒的那個時期已經渡過去了。

成思危:經濟已回暖 但需要夯實基礎 
(著名經濟學家、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今日觀察》評論員)

就從促進經濟增長這一點來説,一系列的振興政策應該説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正如中央再三強調的,這種回暖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
從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來分析,上半年經濟增長7.1,投資的貢獻是6.2,消費的貢獻是3.8,凈出口的貢獻是負的2.9。那麼從這三個數字就可以看到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刺激的。這個投資刺激包括了四萬億的投資刺激計劃,包括比較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貨幣政策。但投資快速的增長,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我在《人民日報》上專門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指出這可能會造成産能過剩,庫存積壓;效益降低,還有污染回潮。所以我們在投資刺激經濟時,一定不要忘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定要把好字放在快字的前面,這是在投資方面需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是在消費方面,消費貢獻了3.8,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們應當看到,老百姓的消費總體還不夠強;第三個問題就是外貿是負增長,起了拉後腿的作用,我國的外貿在下降了25%。這在世界遭遇金融危機時,可能也是一個必然現象。所以從投資的角度,外貿的角度,還有消費的角度來看,這三個問題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努力加以解決的問題。
   
張鴻:形勢雖已回暖  經濟仍要堅持持續發展
(《今日觀察》 評論員)

成思危先生在《人民日報》中的那篇文章説到我們整個的刺激計劃,一攬子的計劃,其實就是一個治病的急藥,但猛藥下來以後,政府不可能永遠有那麼多錢,總有一天規模會減少,現在信貸的發放已經在減少。雖然説是微調,其實下調的幅度還是挺大的。接下來就是怎麼讓它能夠持續地能夠發展下去,我們原來一直説是刺激經濟,但是也提到一個觀點,就是能不能撬動經濟。

危機時刻,中國採取哪些果斷應對措施?一攬子計劃重振增長,中國模式為何引發全球關注?
成思危:冷靜地按中央既定方針走自己的路
(著名經濟學家、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今日觀察》 評論員)

中國經濟經過60年的發展,經過艱苦曲折的探索,到現在為止已經形成了一種模式。
中國經濟模式本身還在不斷發展,它本身還在不斷地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還不能説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模式。我們還應該注意的一點,就是國外對中國的評論已經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最近我到國外參加很多國際會議,講學,十年前説中國是威脅,中國崩潰,但現在説的更多的是中國責任。中國已經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實際在這個背後,當然一方面是他們用奇跡這個詞,對中國經濟發展成績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是給我們套上更多的責任。但是中國儘管是經濟總量很大,但13億多人口,人均GDP 排名在世界100名之後,GDP只佔到世界得6%。所以中國不可能去扮演英雄救美,英雄救歐的角色,只我們能努力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最近胡錦濤主席在華盛頓講了,我們做好,中國自己做好了,就是對世界的貢獻。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既不要被中國崩潰、中國威脅論給嚇倒;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要給人家捧傻了,我們還是要冷靜地按照中央既定的方針走我們自己的路。

張鴻:需要著重考慮如何穩定的復蘇和可持續發展
(《今日觀察》 評論員)

在這一次危機當中,有兩個情況。一個是當時中國採取措施非常及時,在美國,還有歐洲一些國家的政策還在猶豫不定的時候,我們已經出臺了四萬億的救市計劃,這個是值得很多國家借鑒的;另一個就是怎麼能夠讓經濟在見底以後,怎麼能夠穩定地復蘇,然後可持續的發展,這個就是我們接下來政策需要考慮的。

李揚: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對扭轉經濟下滑趨勢,發揮了巨大作用,多項經濟數據指標出現了企穩回升的態勢。但經濟結構調整在中國是一個老問題,很難一蹴而就得到解決。

樊綱:中國經濟復蘇是可持續的  不會出現W型調整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經濟學家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中國經濟復蘇是可持續的,不會出現W型調整,明年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減小,但房地産投資、企業投資和出口形勢有望好轉。
 

王一鳴:從需求結構、産業升級、體制改革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圍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圍,需要從幾個方面入手:一、需求結構要調整,要提高消費率;二、産業要升級,要培育新興産業;三體制改革要有戰略性突破,要服務於戰略性轉型的需要,要突破制約轉型的關鍵環節。

成思危:復蘇在望 任務艱巨 不可懈怠
(著名經濟學家、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今日觀察》 評論員)

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復蘇在望 任務艱巨 不可懈怠”。現在經濟已經是在不斷地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們就要更重視,不斷重視,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這就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所以我們今年要實現一個踏踏實實的8,可持續發展的8,一個為明年和今後工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的8,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

張鴻:“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齊頭一起並進突圍
(《今日觀察》 評論員)
拉動經濟是靠三駕馬車,投資,外貿,加上消費。現在全靠投資者一馬當先,剩下兩個都相對比較弱,所以現在我們就需要讓另外兩駕馬車跟上來,然後再一起突圍。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