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抄底——成思危談“兵法”
去海外抄底,中國企業躍躍欲試,出征的步伐,將會遭遇哪些瓶頸?《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今天繼續我們關於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行動的討論。在前幾天的節目當中,我們集中討論了中國的一些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這幾年來在海外並購的成敗得失,我們看到這些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出征的結果,總的來看雖然是敗多成少,但是出征的步伐還是越來越快了。“走出去”也確實是未來中國企業的一個發展趨勢,但是在“走出去”的過程當中,我們將會遭遇什麼樣的一些瓶頸?如何讓我們出征的步伐能夠既快又穩?今天我們將就此來展開評論。
主持人:我們的兩位評論員,一位是著名學者、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歡迎您的到來,另外一位是我們節目的老朋友何帆先生,我們也歡迎電視機前的各位登陸央視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發表您對這個話題的看法,稍候我們在節目當中,將會關注您的留言。
去海外抄底,這樣的夢想似乎離當下中國企業越來越近,但回過頭來看,在一片喧囂中,細數近幾年的得失,中國企業獲得的教訓或許比到手的真金白銀要多得多。
主持人:2005年3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與美國優尼克公司高層開始接觸,欲以1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這個美國第九大石油巨頭,這宗收購當年被稱為中國企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購。但歷經五個月的數輪談判和競價,當年8月份,中海油最終黯然退出。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家電行業,2003年底,TCL與法國湯姆森公司簽署了成立全球最大彩電合資公司的諒解備忘錄。2004年7月,TCL與湯姆森的合資公司TTE正式成立,但隨後TCL兩大合資公司的總虧損超過了45億元。2006年李東生甚至親自提筆寫出《鷹之重生》一文,鼓勵自己,也鼓勵着企業低迷的士氣。
同樣被稱為國內汽車企業海外並購的首吃螃蟹者,上汽收購韓國雙龍的案例,再次為海外抄底敲響了警鐘。上汽在2004年10月與韓國雙龍汽車達成收購協議,隨後還取得了絕對的控股權,但上汽並沒能有力地控制這家企業。雙龍2008年汽車總銷量僅為92665輛,比2007年減少了29.6%,其中12月的銷量同比降幅高達50%以上。
當然在抄底中也不乏成功案例,阿裏巴巴吃掉雅虎中國,中石油並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到最近的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功收購澳大利亞OZ金屬礦業公司。然而從完成並購到進一步融合,最終完成資本和管理的良性運作,中國企業的海外抄底之路,依然充滿着變數種種。
海外抄底——成思危談“兵法”
主持人: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數量不在少數,成功的個案雖然不多,我們也常常在一起來關注他們失敗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成先生有沒有在分析當中找到一些他們遇挫的共性,對今天的中國企業來説,走出去的瓶頸到底在哪?
成思危:我覺得最大的瓶頸就是不了解對方的環境和它的有關的風險。
主持人:就是準備得不夠充分。
成思危:對,主要是了解得不夠。就是我們往往用我們自己的一些主觀判斷來代替了客觀的情況。你比如説在一些國家,你對它的法律,對它的有關投資的規定,對它這個審查的程序,以及它工會在它起的作用,等等,這些並不了解。
主持人:這種不了解有沒有給您留下很深印象的例子,比如説哪一次的動作當中可能就特別明顯地看出來這一點?
成思危:那當然你比如説上汽並購韓國的。
主持人:雙龍。
成思危:雙龍的時候就有問題,我們曾經我們這個首鋼在秘魯也曾經遇到過工會的問題,你比如説對於對方的審查程序,那麼我們這個中海油在這個問題上就沒有充分了解美國的這種複雜性,等等,我覺得這個是最大的關鍵。就是因為並購你是在對方的國家裏,對方的土地上,你如果不了解它的這些有關的情況,你就不能夠真正地去分析風險,而且你也不能夠真正的有合適的對策。
主持人:何帆你的看法是什麼?
何帆:我補充一下成老師的這個,剛剛的觀點,實際上成老師説的,就是我們很多企業在海外並購的時候,他功課缺的一個就是他在做評估的時候,存在着失誤,第一個很多企業他本來是要到海外去收購這些先進的技術,但是他對技術的發展的趨勢有一個錯誤判斷。你比如説原來2004年TCL收購湯姆森的時候,其實他們沒有想到,這麼快這個平板電視就取代了顯象管電視,那麼2001年的時候,華立也曾經收購飛利浦在美國的CDMA的研發部門,但是他們也沒有想到,這麼快的時間3G的技術就取代了2G的技術。那麼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看到有些企業他錯誤的判斷了就是這個資産的價格,那麼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後,就是你很難來衡量有一些企業的這個資産價格,像我們看到中投投資黑市,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銀行出現的虧損,都是跟這個有關的。由於我們沒有想清楚我們要什麼,我們也沒有想清楚對方能夠給我們什麼,這個可能是收購的時候,中國企業犯的一個主要的錯誤。
主持人:馬上我們一塊兒來看一看網上對於中國企業海外行有着什麼樣的一些觀點。
首先我們看到這位署名叫“等待”的網友,他説“國家文化背景差異、企業文化差異、管理差異、勞務成本差異、這些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必須考慮的瓶頸問題。”
再來看下一位叫“都來談”,這位網友的觀點是“在不了解當地的市場和相關的法律,用中國式的方式管理運作,肯定要吃虧的,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去,海外收購,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也要交一些學費,這樣中國企業才能夠成熟。”
再來看一位署名“小青”的網友,他的觀點是“從歷年來看,中國民企在海外收購案中極少數是順利的,我想這跟我們的國情、人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事作風等等與海外的存在差異有關,當然企業的實力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面。”
成先生剛才聽到我們網友的這些觀點,您有什麼樣的評價?
成思危:我基本上同意他們的這個意見,剛才何帆先生講得也很詳細,就是説知己知彼,我們才能百戰不殆,我們如果説不知彼的話,那你肯定要遇到很多問題。
主持人: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中國企業海外出征的步伐是越來越快了,社會各界的人士和媒體對此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馬上我們一塊兒來關注一下。
從能源到礦産,再到製造業、商貿、服務等領域,從2002年的2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億美元,在剛剛過去的幾年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子越來越快,越來越大,海外抄底的話題,也成為中國經濟現在最熱的一個話題。
“ 海外並購莫讓‘餡餅’變‘陷阱’”《人民日報》的文章評論説,如果為了逞一時之快,貪大求洋,盲目“沖浪”,可能使眼前的“餡餅”變為“陷阱”。中國企業缺的不是美元,而是豐富的經驗、充足的備手、嫻熟的實際運作、老練的應變能力,以及對東道國全面深入地了解、對全球經濟走勢的敏銳度和準確研判。
在“‘少年中國’與民企海外並購”的文章中,《中華工商時報》指出,中國民營企業海外並購,需有“少年”凌雲之心之志,更應有“成人”之思之慮。在大膽行動後面,是否要有必要的深思與警覺呢?
眼下究竟是不是海外抄底的最佳時機呢?雖然提醒的人多,但也不乏叫好的聲音。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鋻於世界經濟整體處於低谷,海外企業對資金的渴望前所未有,在此種形勢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想要如願也並非那麼難。
《廣州日報》的文章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正當時”。文章説,對於目前處於經濟危機漩渦中的外國企業來説,救命成為頭號問題,談判的籌碼發生了變化。具備實力的中國企業此時不去實施並購,更待何時?
主持人:我們看到各個人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中國企業海外出征現在是正當時,也有人認為我們現在還不夠成熟,不能夠在世界經濟舞臺有一個最好的表現,那麼兩位怎麼來判斷,你們覺得現在是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一個最好的時機嗎?成先生。
成思危:這個我在2001年和一些專家學者出了一本書,叫做《中國境外投資的戰略與管理》。那麼從一般來説我們境外投資的目的,不外乎是繞開貿易壁壘,獲取戰略資源,取得先進技術,或者是開拓海外市場。那麼在當前來看,確實是有一個比較好的機遇,主要是什麼呢?一個就是現在國際上的直接外國投資,其中並購已經佔到80%以上,為什麼?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産品的生産能力已經飽和,你再去重新建綠地,建新廠沒有必要,所以要通過並購來實現這個目標;第二就是説現在來看,就是説中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程度,國家提倡走出去,所以我們也應該在經濟全球化這樣的大潮裏頭,要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力,要走到國際市場上去競爭,不能光還是鎖着我們自己;那麼第三就是由於金融危機,現在的資産價格相對來看比較低,而且呢,這個有一些原來的限制,由於他的國家遇到金融危機的,他要相對的放鬆一些有關的限制,所以説現在應該説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何帆:如果是單純就價格來説,單純就行情來説,現在應該是説不錯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金融危機之後,各種資産價格都比較便宜,包括資源的價格也很便宜,那麼也有可能還會進一步的下降,就是現在可能還不是,抄底的話,還不是最底的時候,但是這個價格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剛剛像成老師説的,就是如果你能夠把它收購過來之後,你能不能把它管好,就這個是一個就是中國企業缺的,就是我們的業務整合能力,我們金融管理的能力,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金剛鑽,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剛剛有一個網友説,説這個並購是一個1+1大於2的,但在並購這個裏頭的算數,它要複雜得很多。
主持人:複雜得多。
何帆:在並購這裡頭1+1可能會大於2,也可能會等於零,就如果是説,沒有把公司經營的理念,把公司的文化有一個很好的整合的話,那最後可能不是一個雙贏,而是一個雙輸,而且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兼併者要比被兼併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被兼併者它拿到錢了嘛,所以他有的他可能他就走了,那這時候留下來這個爛攤子是給這個兼併者的,如果我們現在貿然地兼併了一個有問題的企業,然後隨着金融危機的發展,他可能他還有兩年到三年的艱苦的日子,到時候我們的虧損就有可能會越來越大,因此在我們在並購的時候可能首先要考量的是這個時機到了沒有到,是我們自己的能力到了沒有到這個階段。
主持人:而不能僅僅地單純所謂的價格這一方面來做一個判斷。
何帆:對。
主持人:從2002年大家就開始注意到很多的中國企業踏上了海外出征的這條道路,當時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和並購的總額是2億美元,到2008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200億美元,上百倍的投資增長,我想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到,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雄心壯志,但是在並購熱當中,我們是不是同樣還需要冷思考,如何才能夠讓我們海外出征的步伐走得既快又穩又好?
金融危機蔓延,海外抄底步伐怎樣走,才能既快又穩?《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好,歡迎各位繼續回到節目現場,跟我們一塊兒來關注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之路,我們的網友針對這個話題也上傳了一些漫畫,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幾幅。
第一幅漫畫中國企業是在朝海外出征,但是原來我們看到架在兩個懸崖之間的海外抄底的這個橋一下子就被拉起來了,所以原來你可能一馬當先,現在有可能面臨馬失前蹄。兩位評論員看到這幅漫畫想到了什麼?
成思危:就是我説的,不能夠只想到抄底,抄底是想就是利用國外價格比較低的時候去賺錢,但是你應該首先要考慮,你並購的目的是什麼,剛才我説那四個主要的目的,是不是符合你的目的,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買過來,管得好,退得出。所以這些問題恐怕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們一塊兒來看一下下面這幅漫畫,下面這幅漫畫,同樣是在面對海外市場,我們看到了一個打算去抄底的人,他手裏拿着一張可能是地圖,腦子裏想的就是我的財寶,我的機會,在哪,但是你們覺得他能找到這樣的機會嗎?看起來前途好像漫漫,不知道機會在哪。
成思危:這個並購和撿便宜貨是不一樣的,那麼如果你是盲目地去所謂抄底的話,你很可能遇到的就是你買的東西沒有用,或者買的東西是個廢品,所以我覺得這幅漫畫反映的就是目前一些人,就是撿便宜貨這種抄底的心態。
主持人:何帆,你能讀出這個抄底者他們的心態嗎?是興奮呢?還是迷茫呢?或者説真的已經開始遺憾了?
何帆:他肯定要無功而返的,第一個他沒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藏寶圖,就是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成老師也説到的,就是他沒有一個很好的評估,他不了解真正海外市場上,這個複雜的地理的情況,到底哪個山洞裏頭有猛虎,野獸,哪個山洞裏頭真正是藏的有寶藏,所以我想很大的可能性,他是要無功而返。
主持人:對,我不知道他是被忽悠去的,還是他自己就有這樣的一個戰略決策。因為現在金融危機蔓延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會聽到所謂海外抄底這樣的呼聲,而且這種呼聲似乎在這一刻越來越大聲了,在這一段時間,如果各位關注媒體的報道,你會看到中國企業海外出征的腳步,步伐好像是越來越快了,我們在下面這個短片當中,一塊梳理一下,最近這段時間,中國企業的海外出征圖。
到海外去抄底吧,這似乎是如今中國經濟最熱門的一個話題。進入2009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戰役,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全面打響。首先是中國能源企業的海外收購,6月24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一紙公告,宣佈以每股52.8加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同時在加拿大和英國上市的瑞士石油勘探公司。這次收購的總價為82.7億加元,約合72.4億美元,以金額記,此宗交易為中國迄今最大的海外石油並購案,中石化則稱,此次交易是一次轉型收購。
同樣在6月24日,在電器零售業領域上,中國的蘇寧電器花了5700萬人民幣,認購了已有80多年曆史的日本老字號電器連鎖企業的LAOX公司的27.36%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收購日本上市公司。雖説這次收購的資金量並不多,但是在蘇寧電器看來這次對LAOX的收購重在戰略價值,而非會計價值。
在汽車領域,神秘的四川企業騰中重工收購美國通用旗下著名品牌悍馬的迷局,至今仍未被撥開。蛇究竟能不能成功吞下象?目前結果仍舊撲朔迷離。
皮爾卡丹公司6月29日宣佈,將旗下在華成衣和衣飾業務許可權賣給兩家中國公司,總價2億歐元,這也將是中國服裝行業在海外的一次大手筆。
主持人:在剛才這個短片當中,相信我們更多的看到中國企業海外出征的現在進行時和將來時,很多醞釀當中的新動作,現在也都漸漸地浮出了水面,那我想如果我們請二位評論員,就站在這些打算出征和已經出征的企業的背後,你們在這一刻是會選擇給他們潑一盆善意的冷水呢?還是催他們快馬揚鞭向前走?
成思危:我對他們的建議就是積極、慎重。
主持人:積極、慎重。
成思危:對。因為剛才我説了,這個並購是一個大趨勢,跨國並購更是當前一個重要的趨勢,不僅是為了提高我們自己的競爭力,參與經濟全球化這樣一個進程,同時也是為了能夠使我們的企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只是一定要慎重。我最近去了兩個企業,一個是北京第一機床廠,並購德國科寶,應該説是成功的。
主持人:這是德國的一家百年企業。
成思危:對,因為這兩家有很強的互補性,它的專業基本上是一致的,另外就是中鋼集團並購非洲的一些礦産,應該説也是成功的。所以對我們成功的企業,也應該認真地總結他們的經驗,所以我覺得關鍵的是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出征了,而是應該出征前做好準備,出征的過程裏,不斷總結經驗,吃一塹長一智,這樣使我們中國的企業真正能在國際上實現我們自己的聲音,建立我們自己的形象,使我們有更多的企業能夠在國際這個舞臺上發揮它的作用。
主持人:我覺得成先生這個鼓勵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那何帆,你的選擇是什麼?是潑一盆善意的冷水,還是揚鞭催馬,送他們一程?
何帆:這個善意的冷水我剛剛已經潑過了,我想這個也是學者應該做的,就是我們應該提一些忠告。那下一步來説,我覺得可能更多應該是政府要做一些事情,就是政府要把這些,要到海外出征的企業,不僅要把他們扶上馬,更重要的是要送他們一程。那我們現在也看到就是有一些政府部門,現在也在積極出臺相關的政策。比如今天我到商務部的網站上,我看到就在他們的首頁上,已經推出來一個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和地區的指南,那麼在第一批的時候他們就推出來了75個國家,我還看了幾個國家,你像美國,有一個大概126頁的非常詳細的一個對美國法律的體系,市場的環境都做了一個介紹,我想這個對於很多想要到國外去投資的企業來説是比較有幫助的。
主持人:這個投資寶典很有用。
何帆:對,但是慢了半拍,就是這個時候可能有一些企業已經坐在談判桌上了,這個時候才剛剛拿到一個,而且看起來還是比較粗略的一個分析,所以我想這個可能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你比如説我跟一個鋼鐵企業的老總聊天,他説他們到南美洲去看過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礦,一個鐵礦石,而且就是露天的富礦,但是他説,我過不去,因為那個地方沒有鐵路,沒有港口,沒有公路,所以如果讓一家企業自己去做這個基礎設施的投資,他可能是不行的,那這個時候需要政府,比如説通過外援的力量,能夠幫着這些發展中國的國家,能夠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那麼這時候,中國的民營企業到外面去投資,可能條件就更加好。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再來看看網友在這一刻有什麼新的留言上傳到了我們的網絡平臺上,我們首先看到的這位是我們節目的老觀眾了,每次都積極參與,他的名字叫“金燦燦的金”,他説“並購就是在玩一個1+1大於2的游戲,並購方或者管理方法先進,或者擁有關鍵技術,或者整合能力強,或者現金流充裕,有任何一個優勢都行,小魚吃大魚也完全不稀奇。在投行看了多年的並購實例,覺得最重要的只有一句話:知己知彼!不管你以為多了解自己和對方,整合的時候都會發現仍然不夠。最短的時間降低摩擦成本,儘快地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才是成功的並購。”
成先生你覺得他説的在不在行?
成思危:對呀。我剛才就説知己知彼。
主持人:和你的觀點很接近,這是一位相當專業的觀眾。
再來看下一位網友,他的觀點,他説“‘走出去’企業在海外投資,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陌生的東道國法律、語言、文化等制度環境。為應付國際市場上不可預測變化或不可抗拒突發事件等原因所導致損失情況的發生,我國應該效仿日本、韓國做法,建立海外投資風險準備金制度,准許‘走出去’企業在法定年限內,每年從應稅收入中免稅提取相當於投資額一定比例的資金計入投資風險準備金,在積累年限內用於彌補風險損失,期滿後投資風險準備金再按一定的比例逐年計入應稅收入中進行申報納稅。”
這個做法在我們的中國能夠做得到嗎?
成思危:我在我們2001年出版的書裏,對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提了8點建議,其中有一個就是包括成立這樣類似的這種基金,另外就是我們覺得還是要儘快地制定海外投資的這個促進,並購的促進法,這個也非常,因為你要有法律的依據,因為我們這個海外的並購要靠這個,既要靠我們國內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另外也需要這個我們在駐外的使領館的支持,另外我們還建議要成立海外並購的研究中心,這個中心主要就是為準備並購的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就是包括對方的情況,對方的資信的調查,以及有關的服務。
主持人:是,為了分析中國企業,海外出征的一條更好的道路,我們也特別採訪了我們的特約評論員,馬上來聽一聽他們的觀點。
喬治•索羅斯(LCC索羅斯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我認為一個良好的紐帶和共識非常重要,中國的資本投資要遵循國際準則,同時其他國家也接受中國投資,(中國企業)需要從更多的經驗中學習,特別是高科技方面,中國終將學到。
華金聲(中國美國商會主席):我在中國經商二十多年,依我所見中國的企業,在某一地區做新的投資時,非常善於同時協調各級政府、社會以及利益相關者的關係,中國企業與地區省級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很重要,在美國也同樣應該做到這一點,與利益相關者、政府,以及工會團體(處理好關係),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經驗,教你如何在中國做生意,相同的經驗同樣適用於中國,這將有利於增加在美國的新的額外並購。
主持人:在我們今天節目的尾聲,還是想請兩位評論員來為我們這些躍躍欲試準備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來提一些忠告?
成思危:我的忠告就是還是一句話,知己知彼,要知道自己有多少份量,特別要知道對方的情況,那麼在這種情況底下,你才真正能夠去買得進來,管得好,同時在必要的時候,你可以退得出去。那麼當然這裡頭説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很複雜的,但是我想呢,這個企業本身一定要明確你並購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一定要能夠做到雙贏的這樣的結果,所以我想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在知彼知己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上,還有哪些是我們這些走向海外的企業,必須要面對和考慮的?
何帆:為了知己知彼,有一個關鍵就是必須要儲備人才,像我們現在需要懂外語的人才,懂法律的人才,懂經營的人才,而且我們更需要既懂法律,又懂英語,又懂經營的人才。
主持人:複合型人才。
何帆:而且所謂的懂英語,不是説你在課堂上學過幾年外語,學過幾年英語,而是你必須要在海外市場上摸爬滾打,打拼過很多年,至少打拼過十幾年,然後才鍛煉出來的人才,而且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這樣的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人才的團隊……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