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要求加強地方融資平臺管理 抓緊清理債務

2010年05月28日 07:41  新華網 我要評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和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産品價格等違法行為。

  會議指出,多年來,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籌集資金,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規模增長過快、運作不夠規範等問題。為有效防範財政金融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管理。

  一要抓緊清理核實並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問題。

  二要分類清理規範地方政府已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劃清職能,規範運作。

  三要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融資管理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等的放貸管理。

  四要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承諾行為。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和指導監督,抓緊制定實施方案,認真抓好落實。對清理規範後仍然違反規定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定義——

  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的融資工具,它以土地等國有資源和資産作為抵押,以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方式,達到向銀行借貸實現融資目的。因其增加的是政府的隱性赤字,因此最初並未被人們所察覺。

隱憂——

  隨著過去兩年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量和規模的飛速增長,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擔心,由於一些地方特別是縣級以下政府融資平臺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責任主體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規範,一旦融資平臺的項目投資不能收回成本,這些“隱性債務”就必然顯性化,給這些地方的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甚至最後不得不由中央財政和商業銀行埋單。

  高盛經濟學家宋宇表示,雖然中國政府債務違約的總體風險仍然有限,但近期地方政府資産負債規模的擴張不對稱地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風險。

  而近期樓市成交量的暴跌加大了這種擔心。“在一些地方,融資平臺還款過度依靠土地出讓收入,在當前樓市低迷的情況下,如果土地出讓收益出現縮水,這些信貸資産的質量有可能打折扣。”沈明高指出。

  影響——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上世紀90年代末的那一輪信貸快速擴張,正是地方融資平臺的大量舉債直接引發了銀行資産質量惡化、壞賬激增。為避免重蹈覆轍,央行、財政部、銀監會、發改委等未雨綢繆,提前做出了應對。專家預計,下一項調控政策將是地方融資平臺整肅,其影響力可能會超過房地産調控。

  學者建議——

  巴曙松:下一步規範和清理應圍繞四個方面:

  第一,將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分類處理,對於省市一級財政收入比較穩定,償還能力較強的,經過必要的規範和清理後,應該對它們繼續提供貸款支持,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工;對於財政狀況較差的縣一級平臺,則儘量不提供貸款;

  第二,投融資平臺的銀行貸款必須與實體建設項目對應起來,重點防範純粹用來借錢的殼公司,這一部分違規行為要重點清理;

  第三,對打包貸款進行項目的對應和清理,即是説銀行把貸款所對應的項目一一打開和對應,從而明確不同項目的償還能力和風險水平;

  第四,引入更多的市場化手段。一方面,對一部分有現金流的投融資平臺,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如轉讓股份、轉讓資産等形式,讓他能夠運行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發行城投債,可以將它視為一種準市政債,經過適當的規範、完善之後,還有發展的空間。

責編:曹樹彬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