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吃五手菜 層層加價推高菜價

2010年05月17日 09:31  人民日報 我要評論

  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超市蔬菜供應點

  北京 蔬菜流通渠道須“減肥”(傾聽)

  本報記者 張國材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産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全國蔬菜均價在5月2日達到高點,之後連續回落。5月3日—9日,北京蔬菜價格降幅達19.6%,但同期相比仍處高位,市民感到生活壓力加大。記者通過實地調查北京市蔬菜生産流通環節發現,除自然天氣等因素外,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是推動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中間環節——

  層層加碼,商場售價可達批發價的近3倍

  “大白菜一塊八,蘿蔔一塊五,土豆都兩塊五1斤了,今年的菜價太貴了。”5月初,在北京朝陽區團結湖早市,張先生拎著袋子在市場裏轉悠半天,也沒想好到底要買什麼菜。家住延靜裏附近的一位大媽也抱怨道,她家原來一個月的菜錢現在只能吃半個月。

  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春寒期較長,影響了北方蔬菜生長的速度和質量,一些本該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或暖棚蔬菜推遲了上市期。但記者調查發現,蔬菜價格居高不下,除了天氣異常影響等因素外,更多的是流通環節的因素。

  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對北京市場的菜價頗知底細。他説:“就以茄子為例,新發地市場的批發價為每斤1.8元,到了大洋路批發市場和石門批發市場是每斤3元,到了新世界商場是每斤5元。”

  新發地農産品電子交易中心副總裁牛新亮告訴記者,蔬菜從地頭到餐桌,一般的途徑是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早市、社區蔬菜供應點、超市蔬菜供應點等5個環節,每個環節層層加價,推動菜價居高不下。

  有關專家表示,讓市民吃上合理價位的蔬菜,最主要的措施是應該減少蔬菜運輸的中間環節。比如超市應該加強“農超對接”,和蔬菜産地簽訂協議,直接從田間地頭把新鮮蔬菜運到超市。另外,多在小區增設便民菜店,直接從一級批發市場進貨,也可省去中間環節以降低成本。

  生産環節——

  生産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在産業鏈條中處弱勢地位

  蔬菜價格居高不下,除了流通環節的問題外,一些生産環節的因素也不容忽視。以北京為例,隨著建設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北京周邊城市化建設的加快,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北京的蔬菜供應幾乎完全依賴外省市。菜地變高樓,蔬菜的生産者變為消費者。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也是影響菜價的因素之一。

  在商務部及許多流通領域的專家看來,國內農産品利益分配失衡只是問題的表面,而實質上則是農産品生産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在産業鏈條中弱勢地位的整體折射。

  在蔬菜的産銷鏈條中,菜農獲得的地頭收購價不足零售價的30%,批發價則為零售價的一半左右。終端零售是單位獲利最大的流通環節。與批發商、零售商相比,菜農的利潤本來就小,但承擔的市場風險卻最大。一旦某種蔬菜供過於求,批發和零售可以通過調整價格維持利潤水平,但蔬菜種植成本是基本固定的,收購價降低就必然使菜農收益受損。菜賤傷農,現在菜貴了,農民的利潤仍是最低,利潤風險仍最大。

  産銷模式——

  “農超對接”可省掉中間環節,實現三方共贏

  4月20日,位於北京東城區的天客隆交道口店剛剛開門,上百名顧客涌入店內,搶購萵筍、圓白菜、黃瓜、西紅柿、油麥菜等新鮮蔬菜。記者觀察,這裡的多數蔬菜價格低於早市兩三成。

  對於超市的低菜價,一值班經理表示,超市的集中採購直接壓低了蔬菜的進貨成本。據悉,該超市與北京周邊幾個蔬菜種植基地合作,包括小白菜、黃瓜、西紅柿等常見蔬菜都從種植基地內直接採購,從而保證以最低成本購入蔬菜,最終結果是既讓蔬菜種植戶受惠,也讓市民買到了價格更低的蔬菜。而一般菜市場中的菜販進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蔬菜批發市場,因此市場價格波動較大。

  2008年,國家“農超對接”試點工作啟動,確定到2012年,試點企業鮮活農産品産地直接採購比例達到50%以上。去年6月,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文,確定全國15個省市做“農超對接”試點工作。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雖然不是試點城市,北京的一些超市已經在嘗試這種模式,並深受市民的青睞。

  農業部信息中心應用推廣處的負責同志介紹,“農超對接”是國外普遍採用的一種農産品生産銷售模式,目前亞太地區農産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已達70%以上,美國達80%,而我國只有15%左右。

  “農超對接”省掉中間環節,農産品從田頭到貨架大大提升了流通速度。通過“農超對接”,農戶增收,渠道“減肥”,消費者也受益,可以實現三方共贏。

  “農超對接”另一個好處是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就生産什麼,可避免生産的盲目性,穩定農産品銷售渠道和價格,解決農民由於信息不對稱産生的難賣、賤賣的問題。與傳統農産品各自為政的生産方式不同,“農超對接”模式中,超市指導農民根據市場進行生産,質量有保證,容易形成市場自有品牌。而農産品要實現與超市的順利對接,必須在質量安全、品種規格等方面達到超市的標準。這就迫使合作社和農戶走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路子,加強自身品牌建設。這一過程,正是農業生産方式嬗變的過程。

  商務部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66%的農戶認為目前農産品銷售渠道不穩定。希望通過合同收購的農戶比例達35%,希望企業收購的農戶比重為27%。而在“農超對接”中,超市直接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購銷契約,形成穩固的供銷關係;超市將銷售信息反饋到生産環節,使農民及時調整生産規模和産品結構,有效降低市場風險。

責編:曹樹彬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