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人書俱老之境——孟昭俊的書法藝術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2日 17: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漢高祖皇帝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篆書)
  孟昭俊

 

       在江蘇沛縣,保存有《大風歌》碑三塊,一塊漢碑,一塊元碑,一塊甲子碑。1984年由江蘇書法家孟昭俊復原的甲子碑,以原漢殘碑為標準,歷時三年精心研考,把原碑所缺九字的古篆體,悉數查出,再現了千年古碑的原貌。碑文以大篆書寫,極具美感。孟昭俊也因此名氣陡升。

       孟昭俊1941年生於江蘇沛縣張寨鎮孟雙樓村,受家學影響,自幼熱心於書法。我與孟昭俊僅有一面之緣,三五閒談之中,可約略窺見其樸素嚴謹之風。他不善言談,謙稱自己幾十年來只是“認真寫字”。

       孟昭俊的書法整體上有一種清氣,可以看出與張伯英的某種聯絡。張伯英是銅山人,乃是孟昭俊的鄉人和先賢。張氏書法導源於魏碑,在20世紀前半葉享有較高聲望,其清峻硬朗的書風在整個徐州地區有著長遠的影響。孟昭俊的書風並未完全蹈襲張氏,而是有所變化和創造。在我看來,敦煌寫卷、唐楷特別是顏體,是他的重要資源。他將二者融合到一起,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楷書。如韓愈《石鼓歌》、《金剛經》、《心經》等作品,其用筆依然可見張氏的爽勁風格,但結體上卻非常接近敦煌寫卷,筆畫則有顏真卿、柳公權的法度和沉穩風格。可以説這是一種屬於孟昭俊的獨特風格的正書,別開生面。

       在楷書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昭俊的對聯和榜書。每一位書法家都有所擅,有所不擅,如蘇軾就自稱寫不了大字。孟昭俊恰恰是善寫大字的,他的對聯落筆沉穩有力,堪稱幅幅精彩,隸書有錐畫沙之妙,行書則鬆弛自然,起筆不急切,收筆不匆忙,信心十足,沒有數十年的功夫,恐怕不會有這等狀態。在他的榜書與對聯中,觀者甚至可以感受到每個字的氣息與節奏,品味到作者的自信與從容。這是一種“老成”的書法風格。

       與其楷書、榜書的取法不同,孟昭俊的行書更多的與明清行草神似,行筆恣意。相較榜書和楷書,行草更需要文化儲備和心性蒙養。中國歷史上行草法書的最高境界出現于晉、宋時代,與當時的文化形態有密切關係。魏晉著名書法家幾乎全部出自士家大族,如瑯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陳郡謝氏等,而兩宋時代士人地位也很高,宋代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都是著名的文人。兩晉墨跡,尤其是二王雜帖均無意于創作,多是平時來往信箋,因此自然率性,無意于書,而臻于書境之極致,如《十七帖》。當代人在傳統文化修養與文學造詣上很難達到古人的高度,因此創作行草,本身就在境界上自下一等了,這一點,孟昭俊恐也難以脫俗。當然,從另一角度而言,這也是對今人的苛求。

       當代書法早已轉變為一種創作形式,遠離日常書寫,“自然”的書法難得一見。當代人對“自然”的高標追求,無法忽視或背離傳統。就此而言,趨近“自然”的路途中,書法創作還是應以基本功夫為起點。在這一點上,孟昭俊給我們提供了極好的示範。

熱詞:

  • 人書
  • 俱老
  • 書法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