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墨潤軍魂 藝瀾人生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7:0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導語:

       “公則生明,廉則生威;恕則情平,儉則用足;理明如鏡,人可鑒之。”這是李鐸給《藝術鏡報》首創刊寫的寄語,寄予了他對“鏡報”的一份希望和勉勵,同時也是對每個人的勉勵!

       “學書自古勤為本,筆洗南塘水一灣。夜聽山風吹勁草,臨書興盡月中天。”78歲的李鐸,銀發已絲絲可見,但他的書作更含筋骨、力度,更趨古拙、沉雄與蒼健,漸入“人書俱老”的佳境。線條筆墨游離於心智之間,李鐸已將主體意識和內心情愫投射于翰墨篇章之中,遊於心,發于手,達于筆,展示著生命的瑰麗色彩。

       字魂初蒙

       筆墨回顧 幼年學書

       1977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上,當代書畫大師啟功、李鐸等五位書法家為全國電視觀眾現場揮筆潑墨……這是李鐸平生第一次上電視,短短的幾分鐘卻讓他在春節過後忙得不可開交,幾乎每天都收到觀眾來信。只怕是當年只有5歲的李鐸做夢也沒有想到的,自己會有今天的情景!

       1930年4月出生於湖南醴陵市新陽鄉易家渡村的李鐸,3歲會背《三字經》,5歲進私塾。父母給他請了一位72歲的前清秀才當啟蒙老師。

       小時酷愛書法的他,在上學途中經常用右手指在左手心裏描字,或直接按門口對聯上的字比劃筆法。每次挑水經過李家祠堂時,看著上面的牌匾、對聯,時常望得出神,並用手指沾上水在扁擔上照著比畫。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間,再加上老師的鼓勵,讓他在學習上更加發奮,看了不少《三字經》、《大學》、《左傳》等中國古典名著,這些為他在以後的書法道路上鋪就了一條紅地毯。

       字魂求索

       少年正名  苦心練書

       1943年,李鐸13歲,由於日本鬼子進村等原因不得已停學。
       1945年日本投降後,15歲的李鐸從寒窯漏壁,回到了一貧如洗的家中繼續苦讀。
       1948年考上縣城湘東中學,但因家貧,上了兩個學期後輟學。
       1949年8月,解放軍來到醴陵,帶來了好消息——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招生。軍校招生的條件是高中畢業,而他那時連初中還沒讀完。招生辦的同志問他有什麼特長?他説:沒別的特長,就會寫字、刻匾。於是老師們記下了他的名字——李鐸。

       “李鐸”的本名叫李青槐,取名李鐸原因有二:讀起來響亮、有份量;另外,“鐸”有喚醒民眾之意。揭榜那天,李鐸果然被“順利”錄取了。“李鐸”之名由此而起,並一直沿用至今。

       1953年李鐸被選送到河南信陽步兵學校深造,節假日常到書店讀書,老闆見他喜歡店內的一張拓片,便索性送于他。回去後,他便把拓片挂于案頭,眼看手臨視為至寶。晚上怕影響別人休息,就拿到洗漱間用毛筆蘸著清水在墻上練字。後來到北戴河時,走到海灘上看到細膩、晶瑩的白沙,更增添了他“揮筆”的興趣。

       手指痛了,換上木棍;腰酸了,躺會,繼續再寫……李鐸就是靠著這樣的恒心、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才練就出自己現如今的筆功。練字,沒有捷徑可走!辦法就是“臨”,態度就是“勤”。

       字魂成就

       軍旅生涯  惜時修書

       50年代末,李鐸被選調進京,到軍博工作後,身處文化藝術的海洋,對於已具有相當功底的他來説,無疑又打開了廣闊天地。

       西單的一家舊書店是他當時常去的地方。為了攢錢,他經常從軍博步行前往西單。一次看書時,被年長的營業員認了出來:“又來了,我知道你喜歡書法,剛進的好字帖!”他不好意思地説:“實在對不起,過些日子再説吧。”那位老同志領會了他的苦衷,説:“學書法是要臨帖的。這樣吧,你先拿回去看,錢以後有了再給。”並向他推薦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和《聖教序》。只有六毛五分錢的李鐸,買回了這兩本對自己書法上影響頗深的書籍。

       在部隊工作繁忙的時候,李鐸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時間練字。中午吃飯時,他用杯子盛一杯清水,用筆蘸著清水寫,寫完再拿抹布擦乾,久而久之桌子上的漆都掉了。冬天,大雪紛飛,軍博前面的廣場上潔白一片。他不顧嚴寒跑出來拿著掃把,冒著雪在地上揮舞練字。潔白的雪地上被畫出一個個“大”字,雪地裏脫了棉襖練字,值班的同志都以為他是在掃雪,等走近才知他在用“如椽之筆”寫字!

       “大字寫起來十分過癮、痛快!”從聞名中外的華山石匾“劈山救母”,到全國著名的風景名勝都有他題寫的匾額,特別是在懸崖峭壁上刻。這種駕馭大字的功力與那段雪地裏練書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持之以恒、勤學苦練的心志造就了今日的書法大家。

       字魂力作

       兵法愛國 傾力寫書
    
       “書道猶兵”:兵法講造勢,厲兵如猛虎,勇往直前,勢如破竹,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書法講究書勢,任情恣性,乘興揮灑,字字如飛,龍騰虎躍,非盡興盡墨而不可罷筆。

       軍旅書法家李鐸1995年7月推出了他的書法力作《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共6000余字,以現代通行的宋本為藍本,參照漢墓竹簡及其它版本比較進行創作,中間有大量的重復字和相近語句,為了避免出問題,老伴用尺子壓沿對比,説一句寫一行,寫一張校一張。挑燈夜戰數日,終於寫完158張,總長220多米。長卷完成後,由河南洛陽鐫苑碑林依原貌刻製成長碑。長期矗立,供社會參觀。

       李鐸用書法寫就的《孫子兵法》,將中國最精美的書法與兵學聖書內容,實現完美的最佳壁合,這種通過很高的書法藝術來表現最精美的內容,做到書文並茂,還屬歷史上第一次。古典聖書,名家書寫,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史料。

       字魂鄉情

       溫情回顧 一生愛書

       1987年,李鐸和老伴李長華回到養育自己19年的家鄉,親自為鄉親們書寫春聯、條幅和牌匾。鄉親們也早就知道他是有名的書法家,格外熱情。李鐸也想借此機會表達他的思鄉懷土之意,筆耕不輟寫到淩晨四點多,直到大家滿意。

       2005年9月底,文職中將李鐸為母校醴陵市一中捐獻50萬元稿費。母校以李鐸的名義,設立了“李鐸獎學助學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2006年4月28日,李鐸再次捐獻50萬元稿酬給母校,將“李鐸獎學助學基金”本金增加至100萬元。李鐸將軍説,家鄉、母校始終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報答家鄉、報答母校始終是他的願望。寄語為證:“尺璧非真寶,寸陰寶更佳。青青諸學子,莫負好年華。”

       記者手記

       軍文交輝屬將星

       軍人的情操氣質,是凝成李鐸雍容大度、俊美豪放書風的重要因素。李鐸是一位富有激情、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書法家,50多年來,軍隊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和戰鬥不止的精神氣度,讓其書法充滿陽剛之氣、蒼勁挺拔,蘊含著力量。筆墨歷練下的線條,在他手中已化為繞指纏,運用嫻熟之際將主體意識和內心情愫投射到翰墨篇章之中。也正是他的這種不懈精神,才使得中國書法領域裏多了一顆閃亮的軍星!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這種豪情逸氣,遊於心,發于手,達于筆,展示出生命的瑰麗色彩,書寫了一位將軍書法家的傳奇人生!

熱詞:

  • 李鐸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