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心欲靜,憂未歇——《周思聰畫集》序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0日 11:4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81年5月,周思聰到四川大涼山訪問寫生。天賜良機,她發現了一片好像從來就屬於自己的“領地”——彝族婦女和她們的生活情狀使她深心觸動,感到一種由衷的驚喜。她畫了一批洋溢著靈感的寫生。歸來後,就在畫《礦工圖》的同時,她開始了彝族女子系列的創作(“彝女系列”不是畫家的命名,是筆者為行文方便杜撰的。不過,這批作品無論從形式到意蘊,都自成系統)。這一堅持了若干年的系列作品,標誌著周思聰繪畫的新階段。

  強烈的社會性主題轉向了平凡的生活性主題,對莊嚴崇高的關注轉向對平樸清雋的傾心,形式風格的樸茂渾厚也過渡為細膩俊逸。精神方面,則由直感人生深入到咀嚼人生。在此之前,她偏重描繪再現,情感強烈而單純;在此之後,她偏重抒發表現,情感內斂而複雜。從《人民和總理》到《礦工圖》,經歷了把遮蔽著的個性敞開的過程,至彝族女子系列才回到個性。

  換言之,由整個文化環境(包括教育)造成的創作與氣質自我相分離的狀況,又因文化環境的變遷和藝術家的主動尋求而得以克服,趨於統一。在周思聰的藝術歷程中,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超越。

  彝族女子系列斷斷續續畫了10年,畫家的興致未衰,好像不是周思聰捕捉了她們,倒是她們抓住了周思聰。但畫家對她們的生活情景和喜怒哀樂的描述,實在也並不廣泛細緻,大抵是拾柴、收穫、採果、放牧、攜子、幽會等。

  與其説畫家在不停地反映她們,莫如説在不斷地借她們抒寫自己的情懷。系列中常見的荷物女形象,就最為典型。荷物女(或曰“負重女”)最早出現在1981年春畫的一件描繪藏族婦女的作品裏,當時周思聰還未去大涼山。從大涼山回來創作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畫的就是兩個背柴的彝婦。野曠無聲,暮色蒼茫,她們在歸途中歇腳喘息,老年婦女坐地,中年婦女倚立,滿面疲勞,似乎在沉思。1981年後畫的各類荷物女,多孤獨一人,或在秋風時,或在雪夜中,或在草地上,大多是拾落葉、背水、行路……她們有時變成藏女,弓身負著大木桶,在高原上跋涉著。負重女們總是身處空闊的原野,雲天低垂,塵路漫漫,獨立移步,艱難而無怨。

  這是少數民族風俗圖畫麼,不是。畫家在這些反復描繪的小景中暗示著一種特殊的精神感受。這感受不僅來自作為客體的彝族荷物女,也來自創作主體的深層心理。它積澱著對默默忍受命運、甘於人生艱辛的女性勞動者的一種深隱的關切和眷念。作為女性藝術家,周思聰會有關注女性的自性意識,但這似乎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來自她的經歷、性格,尤其是早年記憶。她曾説起她的母親——一位有文化教養,卻把全部心血奉獻給丈夫、孩子,默默忍受生活苦辛,以致過早地耗損了自己、悄然離世的母親。小時的周思聰知道母親背地裏忍饑挨餓而把糧食讓給他人的事情,卻因為聽母親的話而為她保密。每憶及這段往事,她就有一種難言的酸苦和負疚心理。

  荷物女形象的創造,無疑與這一深埋心底的情結有關。歷經人世滄桑,又經過審美的洗禮,她的寄託有了更大的普遍性,但那作品的內蘊是悲、愛、創痛、崇敬還是遺憾、喟嘆,只有讓細心的觀者去體味了。

  毫無疑問,荷物女與周思聰自己的生活經歷也有千絲萬縷的牽係。作為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中年母親、事業奮求者,她也長期負重,也曾像彝女那麼勞頓、忍受和喘息,甚至也有過她們那樣的木然和自足。以真誠的心畫真情的畫,總不免要把自己投影于作品的。

  時間距離會使人的心境變遷,映射著心境表現的作品也會變化。如荷物女,從1981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1987年的《落木蕭蕭》,就有明顯的不同。在前者中,人物是絕對主體,墨色凝重,其壓抑還與《礦工圖》有相近之處。至後者,人物變小,景色開闊起來,大塊的墨團和深重調子變為淡墨淡色。荷物女倚樹歇息,身後林木疏疏,落葉飄飛。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作品中,畫家集中于形象的細緻刻畫,實的描繪多於虛的想象;在《落木蕭蕭》裏,畫家著意于情景交融的創造,清遠的回憶多於實近的描繪。一個強調直觀切入的沉重感,一個則把沉重感納入美的觀照。其他晚些的作品,也增加了相對優美的、輕鬆的成分,出現了踏歌、採果、談情、玩耍等歡悅的主題。如果把彝族女子系列和《礦工圖》做個整體的比較,還可以看到畫家心境的階段性落差:前者的強烈、沉鬱、疾痛和壓抑慢慢轉化為後者的平靜、空漠、優雅和憂鬱;夜海般沉默的悲憫變為夾著苦澀的清寂歌吟。

  最近有機會品讀了周思聰近10年的主要作品,很有感慨。周思聰雖是大家熟悉的畫家,但對她的繪畫藝術真正了解並認識到它的價值的,似還不多。這篇品讀略記想在述評畫作的同時,描述與作品風格演變相對應的畫家內在世界的歷程,這對理解畫家和畫家創作的意義,或許是重要的。

熱詞:

  • 周思聰
  • 國畫家
  • 藝術家庫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