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尋找自己的土地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11:4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國畫家孔紫個人主頁

  我第一次看到孔紫的作品是在1989年,那一年她從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我作為《美術》雜誌的編輯去參觀畢業生展覽。在展廳中,孔紫的一批彝族題材的中國畫吸引了我,一是作品中很有筆墨韻味的用線,二是這種線的組織方式,雖然稍顯拘謹,但已透出相當明顯的結構意識。這使她的作品,區別於流行的少數民族題材的風情畫,而具有藝術語言研究的純粹性。自然,《清清彝河水》、《黃傘》等作品中佇立凝思的彝族少女,以其清秀純潔的質樸氣質,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後我了解到,那是孔紫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孔紫1971年開始美術創作,同年就發表了處女作《採藥》,雖然在70年代作品曾參加過全軍美展(1975)和全國美展(1977),並出版過一些年畫,但真正接受專業訓練,卻是1985年到浙江美院進修班和1987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浙江美院的老師李震堅、劉國輝、吳山明等,軍藝的教授劉大為等,都是當代中國畫壇上的重要畫家,正是這種紮實的專業基礎學習,決定性地影響了孔紫的創作,使她擺脫了比較單一的主題性創作,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自由的水墨天地。重要的是,1985年以來活躍的當代美術思潮,促進了孔紫藝術觀念的變化,雖然不乏困惑與痛苦,但並未使她迷失方向,反而堅定了她的藝術理想,這就是從中國繪畫的深厚傳統出發,創作具有現代感和鮮明個性的當代中國畫。
 
  個性的形成是艱難的,十多年來,孔紫孜孜不倦的學習、實踐、感受與思考,踏踏實實地苦學,步調十分紮實。近年來,我不斷在全國性的大型展覽中看到她的作品入選和獲獎。可以説,孔紫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畫界一位很有實力的女畫家,在周思聰之後,她在水墨人物畫方面開闢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
 
  記得1989年在《美術》編輯部,我與孔紫有過一次誠懇的談話。我肯定了她的作品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抒情印象,具有純潔的美好的理想,同時也指出,這種理想必然要面對複雜的世俗社會,而她的筆墨也是清秀有餘,力度比較柔弱,缺少內在的基本藝術語匯的支撐。
 
  從那時起,孔紫在中國畫的用筆方面,加強了線的骨力,在畫面的組織方面,加強了色線的對比與結構組織。在1990年後的作品中,她的用線轉化成一種乾渴的厚重短皴,增強了稚拙感。力求通過不斷皴擦,形成空間厚度,在原來較多平面裝飾的基礎上,增加了空間的層次。人物的造型,也從纖長轉為短縮厚實。1991年以後的作品進一步在構圖上轉向飽滿,原來的作品是空白背景上的線描人物,加上淡色渲染,插圖意味較濃。現在畫面為各種形象所充實,色彩的因素也得到了加強。更重要的是,孔紫在作品中引入了玉米高粱,不僅增加了作品的泥土氣息,更多的是帶來了豐富多變的用筆用線的變化,獲得了組織畫面的自由。人物的用筆用線融為一體,象唐代墓室壁畫那樣,整體上具有結構嚴謹的裝飾美,而局部上又發揮了筆的多樣變化,傳遞了畫家的內在情緒,具有手工繪畫的抒情表現力。比較起來,在全國美展上獲獎的《高粱青青》,偏于工筆,投入的製作功夫較多,更接近壁畫,而一些日常較為隨意的水墨人物,則顯得更為自由,常有偶發性的妙筆與精彩的水墨局部效果。
 
  孔紫對於近十年來中國畫的迅速發展有清醒的認識。無論是山水畫中的“點子風”,還是新文人畫的“小細線”,乃至谷文達別出心裁的潑墨,所有這些,仍然是放大了的線和墨色。孔紫為自己設定的近期目標是,“在傳統筆墨技巧的基礎上,依照畫面構成的需要,抽出其中的一些符號,將其提純、誇張、重新組合,追求現代感和視覺衝擊力”。可以説,這仍然屬於語言研究與形式美感的範疇。孔紫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是踏實的,它其實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是需要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的。孔紫提到的符號,正是古人無意中常常運用的,“人物十八描”和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其實都是相當抽象化的水墨符號,具有很強的虛擬性和表現性。無論是建國以來寫實人物畫常用的側鋒、逆鋒、拖筆等筆墨方式,或是孔紫善用的中鋒短、長線輔之以皴擦,都是不同的符號形式。形式語言本身是無高下之分的,重要的是看藝術家選擇何種形式語言貼切地表達了他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有一個畫面的“控制”問題,即“度”的把握,無論是用筆用線,還是人物造型、整體佈局,恰如其分才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應該説,孔紫近年的創作,人物造型有所變形、壯實、憨厚,與流行的甜美女性造型迥異,但孔紫較好地把握了分寸,人物變形並不怪誕、醜陋。區別在於,孔紫的人物造型來源於生活。1988年,她曾去大涼山體驗生活,那裏的濃烈色彩、天時地貌構成的沉重氛圍,蒼涼悠遠的《哭嫁歌》與歡快活潑的《達體舞》交錯融合,茂密的苦蕎、玉米,都形成了一個濃重的文化環境,契合了畫家內心那種莫名的衝動,産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彝族題材在這裡,契合了畫家想要表達的強烈胸臆,不吐不快,形象的生成與筆墨的流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這與那些呆在畫室裏,翻翻古人詩書畫冊,拼拼湊湊,無病呻吟,裝瘋賣傻的遊戲筆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熱詞:

  • 孔紫
  • 國畫家
  • 藝術家庫
  • 藝術臺
  • 搜索更多孔紫 國畫家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