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畫家孔紫印象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11:5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國畫家孔紫個人主頁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這句話肯定不是畫家孔紫發明的,但從她的短文《心絮》裏讀到這句話時,我不但沒有矯情的感覺,反而覺得很真誠實在,甚至有些感動。
 
  孔紫是當代中國畫界一位很有實力的女畫家,她不事張揚默默耕耘的作風,在浮躁風盛行的當今藝術界就顯得難能可貴。比她年輕的同道大多稱她為“孔大姐”,這既是對她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她人品的尊敬。初識孔紫的人,第一印象或許是她謙虛的近乎靦腆的形象;在接下來的交往中,她的細心和週到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外表的“弱”並不能掩蓋她藝術上的“強”,當你與她討論創作問題時,就會發現,她是一個極有主見的人。雖然她從不慷慨激昂,然而那不緊不慢的話語裏娓娓道出的是棱角分明的觀點和深思熟慮的思考,她的執著乃至倔強在這時會顯露無疑。當然,這一點從她的畫中更可以一目了然。現實生活中的溫順與平常化解為藝術上的桀驁與非凡,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卻順理成章地統一在孔紫身上,你會感覺她離你很近又離你很遠。
 
  《高粱青青》是孔紫的一幅重要作品,畫面表現了戰爭年代女遊擊隊員救護傷員的場景,主題與情節並無新意。但作品從造型到筆墨所洋溢的質樸氣息和歷史的厚重感,卻蘊涵著鮮活的生命力。畫面給人傳遞的信息是平凡而誠實的,正是這分真摯,是畫面最打動人的地方,它甚至超越了技巧的完美,在人的心靈深處引起共鳴。它不僅標誌著孔紫在藝術創作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也標誌著她在繪畫語言的探索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後,她的《青玉米》、《苞谷熟了》、《微風》以及《秋風》系列、《有雲的田野》系列等作品中,玉米高粱成為畫面重要的組成因素,並凝聚成一個有意味的“形象”,與畫中的鄉民構成相互照應的有機體,這些與人類生存相聯絡的植物,不僅給畫面帶來了豐富多變的用筆,獲得了組織畫面的自由,而且增加了作品的鄉土氣息,提升了作品的精神內涵。“玉米高粱”所具有的獨特樣式和符號價值,使孔紫的藝術面貌逐漸確立、清晰起來。
 
  雖然很早就開始關注孔紫的畫,但我們真正相識是在1997年3月。那年,我所在的《軍營文化天地》雜誌擬辦女兵專號,於是我向她約稿。孔紫很守時地送來了文章。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已經在國畫界很有名氣的孔紫,給我的文字稿並不是名家對她的評論,而是一篇圈外朋友的短文。文中幾乎沒有對她藝術的評價,但有一段文字至今仍印在我的記憶裏。那段文字的大意是:一間既是臥室又是畫室的房間裏,在床與沙發之間擺放著一塊比單人床略短些的白茬大木板,近前放著一把半舊的帆布小馬扎。孔紫的許多優秀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中誕生的。其實,大凡畫有所成的人,都有一番刻苦的歷史和不平坦的經歷。作為女性,孔紫的付出自然要更多些。兒時與小夥伴們背筐摟草,中學課外美術小組“紅畫筆”那間堆滿畫報、顏料、瀰漫著油彩的小屋,插隊歲月中的辛勞與體驗……這一切在藝術的求索之路上並非“苦”與“難”兩字可以概括的。但是,僅止于對苦難的忍耐或克服是不全面的,源於內心的對藝術的追求與愛,使許多的不如意化為烏有,使許多的不可能變成現實。
 
  孔紫的軍旅生活與部隊大部分美術工作者一樣,在滿懷熱望的新生活中,黑板報、幻燈片是她常做的作業。她兢兢業業地畫刊頭、辦墻報、畫幻燈,其熱誠和認真不亞於現在的創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孔紫趕上了師創作班的末班車,在兩個星期裏創作了油畫《採藥》,作品入選河北省軍區美術作品展。那年,孔紫還是個19歲的女兵。從此,她開始了業餘美術創作生涯。雖然後來她參加過數不清的學習班、創作班,也曾在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和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接受過嚴格、全面的專業訓練,但從職業或工作性質來説,她仍然是個“業餘”畫家,可是她在業餘狀態下達到了許多專業畫家也達不到的成就與水平。她的業績是驕人的,近十多年全國重要展覽的獲獎名單中,幾乎她都榜上有名。1991年《青玉米》獲《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第二屆大展》銅獎,1993年《微風》獲《首屆全國中國畫大展》銀獎,1997年《秋風》獲《97中國畫壇百傑》獎,1999年《青春華彩》獲全國九屆美展銀獎,2002年《兒子》獲第十屆全軍美展金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2004年《三伏》獲全國十屆美展銀獎,她的創作面貌日臻成熟。但她的嬗變也是艱難而痛苦的。每一次的創作對於孔紫來説,往往都是嘔心瀝血。1999年京郊的創作班,近三個月的時間裏,孔紫大部分時間是在想,處在一種殫精竭慮的狀態。其他的畫家進度都很快,她卻為找不到滿意的創作切入點寢食難安......,直到交稿前的個把星期,她才“匆匆”落筆,這大約就是《青春華彩》的創作過程。或許有的人會在心裏對她的能力産生懷疑,但我不這樣認為。孔紫創作中的焦灼狀態,一方面反映出對自己能力的擔心,更重要的一方面反映出她對自己作品狀況的不滿意,渴望變化、尋求出路的緊迫心情。孔紫的畫不概念,每一張畫都有新的追求和想法。她的畫中沒有駕輕就熟的自我重復,那種生澀感卻給人別樣的視覺感受,我想這主要歸功於她那種“痛苦”的創作經歷。而大展前的“急就章”,更顯示了她文弱外表下倔強、大氣的一面,看準方向就孤注一擲,全身心的投入往往換來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超越。

熱詞:

  • 孔紫
  • 國畫家
  • 藝術家庫
  • 藝術臺
  • 搜索更多孔紫 國畫家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