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走向經典的橋——紀念龐薰琹作《中國圖案集》70週年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7日 17:1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9年的蘇州,春雨連綿,長達二十天的絲絲小雨,仿佛一段不了情。在一個雨水稍歇的日子裏,我來到新建的常熟美術館(龐薰琹美術館),奉上我的美術考古文集《黃土上下》,這本歷經三十年的美術考古的紀錄和論述的箸作,前面設有序言,列為卷首的是龐薰琹老師在1978年7月給我的信,當時他的工作問題尚未明確解決,當知悉我在西北從事美術考古,在信中殷切地提出期望:“我國有幾千年的文化,許多東西至今還埋在地下,考古工作還是要發展的,可是我國幾乎沒有人研究美術考古,所以你這些年來的努力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個人是希望你在這條路上鑽深鑽透,這將對我們的文化事業是一大貢獻”。

      我接到龐薰琹老師的信後不久,前往北京朝陽門外白家莊,拜訪久別的龐老師,還帶上了我多年根據實物繪製的五、六百幅彩陶圖案。龐老師一張張的仔細地看完了這些彩陶圖案,他十分高興,讚揚了我用考古繪圖的方法繪製的彩陶圖案。他説:“抗戰開始後,我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許多考古專家是我的朋友,我的辦公桌對面坐的是夏鼐(注:夏鼐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我做的卡片和文物上繪製的圖案,都是按考古的要求做的”。龐老師接著問我關於彩陶圖案的研究下一步怎麼做,我説打算到全國有彩陶的博物館和考古所去畫彩陶實物,龐先生帶著讚許的口吻説:“這是一個大工程啊!” 龐老師突然轉了話題,問我的月工資是多少,又問我愛人的月工資是多少,還問我有幾個孩子,孩子有多大。當我一一回答後,龐老師用微帶嘆惜的口氣説:“你的負擔不輕啊!” 他沉黙了一下,語重心長地説:“你去那麼多地方,要花不少錢,但是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一定要做下去,在經濟上有困難,我可以資助你”。我心中很感動,雖然我沒有向龐老師求助,但深深感到他對整理和弘揚傳統圖案有很深的期許,龐老師的殷切情意,支持我走遍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許多城市,終於完成了專著《中國彩陶圖譜》中兩千多幅彩陶圖樣的考證和繪製。二十多年後,我置身在常熟美術館中,不由思緒萬千。

      在常熟美術館中正展出著龐老師在1941年所作的《工藝美術集》中的作品,他設計的花瓶、茶壺、地毯、桌布等用品上,裝飾著傳統風格的各種圖案紋樣。龐老師早年的設計作品,是我學生時期未曾見過的,展現了龐老師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創作成就,他的作品蘊含著典雅的氣息。吳文雄館長還出示了龐老師作于1939年所作的《中國圖案集》中的圖案作品,共100幅,是他從1938年起收集臨摹的10000多種傳統裝飾紋樣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圖案是龐老師根椐商周戰國青銅器圖案、漢畫像石和畫象磚圖像、南北朝和唐代的俑像,進行整理加工。有的經過巧妙剪裁,又重新組合,並且賦以硃砂、石青、石綠、赭石等礦物質顏色,這些傳統圖案令人感到耳目一新。龐老師整理的中國傳統圖案,顯示出他對中國古代各時期圖案風格的深刻理解。他為《工藝美術集》寫的自序中説:“……就今吾人目見者而言,中國最早之工藝,當為仰韶期之彩陶。……三代之器物,則完全不同,其氣魄之宏大、其技巧之精整、其思想之豐富、其趣味之厚樸,適足以表現中華民族之精神。換言之:三代之工藝始具有中國圖案之個性。……然漢代之藝術,仍具有極濃厚之民族純樸之個性。其後佛教傳入,……即佛教藝術亦漸次成為中國淳和之國風矣。至唐代更渾融消化,而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之皓盛時期”。龐老師進行的中國傳統圖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為他兩年後所作的傑出的工藝美術設計奠定了基礎。

      龐薰琹老師對傳統圖案情有獨鍾,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研究,並熱情地進行闡述和傳播。在1959年,我們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時,當時我所在的係,稱作“裝飾繪畫係”,學習的課程中,有龐老師的“裝飾畫”。和我同班一起學習壁畫專業的六位同學,都是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的,受過俄國契斯佮柯夫素描教學方法的嚴格訓練,有較強的繪畫基本功,伹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了解是很膚淺的。我們是抱著好奇心去上龐老師的“裝飾畫”課,當在課堂上第一次見到龐老師,就被他的談吐和氣度所吸引。龐先生講話帶著較濃的常熟口音,説話緩慢而有力,他的講課充滿了激情,當講到漢畫的一些作品時,他神采奕奕,面色變得通紅,早白的頭髮豎立起來,飄動起來,像火樹銀花,照亮了我們這些聽課學生的心。他詳析了《武氏祠畫像石》中的《荊軻刺秦王》和《泗水撈鼎》,這些精采的分析都寫入了他後來整理髮表的《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著作中。他對南陽畫像石的藝術誇張手法特別讚賞,特別指出畫像石中人物伸出的手或腳,都有意地加長,增強了動勢和力度。龐老師講漢畫的風格是“大、拙、厚”,他不喜歡“小、巧、薄” 的藝術風格。他講到在法國巴黎留學時,聽從了一位法國批評家的勸告:“你回去吧,中國有優秀的藝術傳統,回去好好學習10年,以後再來巴黎開畫展。”(以上這段話引自黃蒙田《記龐薰琹》一文,龐老師給我們講課時説過類似的話)。龐老師回國後,懷著心之所繫的使命感,不斷地開拓新時代的中國工藝美術。

      龐老師在《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書中序言説:“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美術青年,學習了繪畫基礎以後,進入專業學習,總得有條橋。我們是中國人,豈能不知道自已民族的藝術傳統”。龐老師一直在做築橋工作,在1939年作《中國圖案集》,接著在1941年作《工藝美術集》,最後在1982年完成和發表了著作《中國古代裝飾畫研究》。他的一生化作了橋,讓後來者從身上踩過,走向經典。

      (作者:張朋川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熱詞:

  • 藝術家
  • 厐薰琹
  • 油畫家
  • 油畫
  • 搜索更多藝術家 厐薰琹 的新聞